7月14日至19日,在北京期间,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学校、长子营镇第二小学、采育一小及玉溪市第五小学、富宁县木央中学、通海县纳古中心小学等学校师生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表演,北京市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为师生们献上了精美的书法作品。其间,京滇两地少年互赠纪念品,领导嘉宾把本次主题实践活动的旗帜授予两地学生代表,希望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继续立足两地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京滇两地青少年交流,让京滇情谊在新时代释放更鲜活的力量。
“这次活动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北京的魅力,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其故宫、长城等历史遗迹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京剧、胡同等元素则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激发同学们对民族自豪感的认同,同学们还和北京的各族青少年成了朋友。他们发扬了民族团结的精神,互相尊重、沟通交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参加此次同心营活动的带队老师田维香说,在活动中,师生们在“看、听、学、做”的沉浸式交流体验中完成了一场手拉手、心连心的融情实践。
近年来,云南省倾心打造“团结进步同心营”活动品牌,并结合云南实际,建立菜单、打造套餐,积极探索制订规范化的内容、形式和流程,不断扩大活动规模和影响力、号召力、感染力。目前,已推出92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品研学线路,积极组织省内各族青少年开展跨区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手拉手、结对子”帮扶交流、夏(冬)令营等体验式交流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赏包容、相互学习帮助,逐渐形成具有云南特点、能够在全国推广的活动品牌。
同时,全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有形有感有效创新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的积极作用,提高青少年参与的广度,用足、用活云南优势资源向全国推广,力争吸引全国各地青少年来云南开展交流活动。如云南民族博物馆通过馆校合作、跨区域交流、“馆区校”联动等多种方式,与100余所各级各类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展教结合进校园、中小学生校外教学研学、高校调研及社会实践为抓手,持续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实践活动300余场次,服务近4万名各族师生,极大发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同教育、团委等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动员全省各地、各类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参与和组织实施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双向交流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云岭大地处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