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民族动态 >
提升旅游促进“三交”的成效 ——基于甘肃省临夏州的调研
发表时间:2023-10-15     阅读次数:     字体:【



临夏州把文化传承保护、旅游产业培育、棚户区改造与改善城市困难群众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开发项目,创新推进古街民居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图片来源:临夏市政府网站

旅游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流动性是旅游交往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伴随着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是产品升级、产业融合、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提供了互动场域,推动传统社区重构,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驱动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互动范围充分扩展,各民族交往程度显著加深,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由城市走向乡村,从东中部地区走向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也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拓展了空间。笔者所在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形式,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

主要做法

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生活着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临夏历史文化悠久,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黄河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国砖雕文化之乡”。临夏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地位重要,旅游资源富集,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07处,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39处,既有黄河三峡、松鸣岩等自然风光,又有炳灵寺石窟、八坊十三巷等文化遗产,还有东乡手抓、盖碗茶、酿皮子等特色饮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临夏州锚定文旅百亿级首位产业奋斗目标,推进文旅产业全面提速、高质量发展。2022年,临夏州累计接待游客1118.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540.08万人次、旅游收入17.32亿元。

总的来看,临夏州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要有以下做法:

加强思想引领。临夏州注重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各类景区和社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例如,临夏市八坊街道成立由42名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开展“红色周五”志愿服务、“说变化、感党恩、爱家乡”等活动,参与照料孤寡老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对“您和居住地其他民族居民关系如何”“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的意愿”等问题都作出了积极的肯定性回答。

发展特色产业。例如,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距兰州较近,区位优势明显,潜在客源市场庞大。折桥村2020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了一批特色农家乐,并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有效提升了知名度与吸引力。又如,临夏县河西乡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巴梨、苹果、油桃等特色林果业,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村民收入。河西乡李家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打造了集种植、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博园,不仅扮靓了乡村,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增进文化认同。临夏州依托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各类景区和旅游社区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用好乡村大舞台,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例如,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州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等多种元素,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近年来,临夏州按照“文化为先、利民为本、一巷一特色”和“景观进巷、商业进院”思路,创新推进古街民居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传承保护、旅游产业培育、棚户区改造与改善城市困难群众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开发项目,打造了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特色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街巷,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又如,临夏县河西乡规划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红色及家风家训教育、农耕劳动技能、农场采摘认领等基地,打造文化带动旅游、旅游带动产业、产业带动振兴的特色小镇。

提升治理效能。临夏州在推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如,在太子山旅游大通道、环炳灵湖沿线,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游客休憩点、游步道;不断提升智慧旅游水平,完善“一部手机游甘肃”功能,炳灵寺等7个A级旅游景区实现导游电子讲解;实施“民情直通车”服务工程,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性代理”等便民服务;把发展文旅产业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如,河西乡实施环湖路、折银路沿线20公里村庄和杨家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风貌改造项目及150户厕所革命、抗震房屋改造项目,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对策与建议

调研发现,当前,临夏州旅游业发展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产业发展缺乏协调性、景区特色不够突出、旅游公共服务效能有待提升,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不充分,对中华文化挖掘不够、文旅融合深度发展较为薄弱等。对此,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整体规划,对各景区进行差异化定位开发,减少同质化现象。促进各地区沟通协作,通过产业链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关村落和景区应联合专业团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突出特色优势,增强竞争力。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整合资源,打造招商引资平台,重点建设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系统等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社会化,进一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嵌入景区,将有条件的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公共文化设施纳入旅游线路。

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培育本地文化旅游龙头企业;鼓励各族居民参与文旅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树立大旅游观,推进旅游与文化、农林、商业、交通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深度体验的新业态;提升旅游业科技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推动文旅产业价值转化。在系统梳理临夏历史文化基础上,提炼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红色教育研学中心,全面提升临夏文旅形象,发挥好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本文系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识别及传承创新研究”(项目号2021YB025)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以创业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区各民族深度互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