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从内在逻辑入手丨认识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发表时间:2021-04-06     阅读次数:     字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开篇就指出,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关键词是“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我们迫切需要在社会总问题的框架中思考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问题。不仅要着眼关键词,探究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内在机理与逻辑,还需探讨如何从深层次突破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瓶颈,实现民族工作转型升级。

民族性的内涵逻辑:

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解读

新时代,对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基本判断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必须注重其民族性内涵。如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滞后的难题,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形态的社会资本特征与习惯法偏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民族地区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系等。因此,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必须关注其民族性内涵。

第一,“新时代”的民族性内涵。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亟须破解民族地区发展瓶颈,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瓶颈。因此,迫切需要探究新时代的民族性内涵。如开展民族工作思想和理论建设、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都应具有新内涵。从新时代民族性内涵的角度出发,能够为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提供根本战略方向。

第二,“美好生活需要”的民族性内涵。美好生活需要既体现为量变——“日益增长”,也体现为质变“美好生活需要”。在民族地区,“美好生活需要”的民族性内涵体现为:一方面,实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量变,不仅要依靠移植或嫁接式的路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更需要大力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实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质变,不仅要实现民族发展、民族认同和民族自尊,还要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日益增长”的量,要最终发展为“美好生活”的质,必须实现中华民族层面的升华性认同。

第三,“不平衡”“不充分”的民族性内涵。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突出表现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种“不平衡”的民族性内涵不仅表现为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同一民族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民族间发展的不平衡、同一民族内部发展的不平衡等。这种“不充分”的民族性内涵表现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如西部民族地区一般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这导致了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商贸等事业规模效应低、发展成本高,使民族地区在生态、文化方面的优势难以充分转化为经济方面的优势,最终形成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充分性;民族地区内部发展模式及思想观念的滞后,也导致了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充分性。因此,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民族性内涵需要结合民族文化、民族经济、民族认同等进行具体分析。

总之,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民族性视角出发,推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等各项问题是民族地区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性路径。

经济贫困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类型解读

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理论解读,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的“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表现类型具有很大差别。十一届六中全会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物质文化需要”的“经济贫困”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在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论中,“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强调精神层面、社会层面。换句话说,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不仅表现为经济贫困型的矛盾,也表现为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型的矛盾。

第一,经济贫困型。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难度大,经济发展差距大,决定了民族地区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难点地区。如“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就是当前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地方财政支持不足与经济自我建设能力弱、区位发展劣势和社会观念模式陈旧等民族地区特有的问题,使民族地区经济贫困型矛盾不断出现。

第二,社会文化发展型。民族地区内在发展差距大。有些发展较快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经济得到发展并不意味着社会文化发展矛盾的解决。在不少民族地区,要处理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发展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

第三,经济贫困与社会文化发展兼有型。在大多数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现为经济贫困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兼有的社会主要矛盾类型。如部分民族地区以民族文化作为特色旅游资源,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文化扭曲、文化变异等问题。如何平衡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在物质获得和精神层面两方面的需求,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之,厘清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不同类型,是应对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又一关键性问题。

有效应对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对策,首推民族工作的转型升级。当前,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结合近5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和变革的经验,回应近40年来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的成果,立足于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在新时代,相较于一般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民族地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这种需要涉及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等因素,民族地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差异性体现为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应对上述差异性和特殊性,就需要民族工作转型升级。

第一,民族工作的差异化策略。一般而言,我国民族地区需要实现更快的发展,才能补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短板。同时,在边疆地区、内地与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作中,其面临的内部差异性也不能忽视。因此,需要围绕不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深入研究,选取边疆民族地区、沿海地区、内陆城市等进行微观化剖析,结合典型地区、典型案例,着重研究“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不同民族地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民族工作策略。

第二,民族工作的社会化策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民族的差异性、特殊性虽然客观存在,但在应对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还要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应在不违背民族地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化解民族地区的社会主要矛盾。

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社会变革的总结、回应和定位。当前,迫切需要从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视角对民族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都是在新时代需要着力思考的内容。

 
上一篇:在这个盛会上,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奖杯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下一篇: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循红色足迹 养英雄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