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道中华 >
【聚焦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这些想要告诉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记者手记
发表时间:2019-09-18     阅读次数:     字体:【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

九月的郑州,四方宾客欢聚一堂。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奋斗,携手唱响“奋进新时代”的激情乐章。

这是一次约会,这是一次百花齐放的展示,这是一次竞技与友谊交融的大联欢,细细体会,感受颇深……

难忘

当离别的歌声响起,告别的脚步临近,各种往事涌上心头……

“全队在30天中踢坏了500只毽子,平均每天16只以上,日均每位队员要踢坏一只还要多。”这是河南代表队毽球运动员李红霞记忆最深刻的事情。河南毽球队的成员既有在校生、在职人员,也有外聘人员,为队员间磨合、提高技战术水平,从7月起全队开始通过“以赛促练”的方式进行集训。

在赛场上,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赢球,主攻要什么样的球,就要给什么样的球,有时候一个眼神都能明白咋回事。”李红霞说,在相处中,这群队友成为了自己最重要的人,大家的配合和默契带来的“舒服感”,也是最难忘记的。

“加赛4次”,这是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押加项目仲裁委员会裁判长张建国难以忘记的事情。在押加项目进行首日比赛中,四川队藏族选手赵让布和内蒙古队蒙古族选手额尔敦白乙拉在1号场相遇,共同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拉锯战,三局比赛经过4次加赛才决出胜负,是当日历时最长的比赛。

“根据押加比赛规则,押加比赛为三局两胜制,每局比赛以一方获胜为结束,但在一局比赛中如遇双方相持达90秒不能决出胜负,则暂停比赛,休息一分钟后重新开始比赛。如在两个90秒钟后仍未决出胜负,则在第三次比赛中,裁判员发出口令后的30秒钟内,以垂直于中线的坠条偏离中线向那一边者为胜。”张建国说,90秒是人体持续发力的极限,这样的规则很好地保护了运动员,让押加比赛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对手教我打比赛”,对于陕西代表队蹴球运动员黄俞锡而言,这是参加本届民族运动会最难以忘记的事情。黄俞锡和队友们都是初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大学生,比赛经验不足,甚至连赛前需要测试场地、绘制“场地纸”都不知道。

当四川队的两名女队员了解到陕西队的这一情况后,就主动伸出友谊之手,毫无保留地帮助陕西队队员们学习绘制“场地纸”,并给予耐心指导。

除了“场地纸”,陕西队还从四川队那里学到了很多战术和脚法。“虽然被提前淘汰出局,但是这次参加民族运动会,所遇到的人都是很难忘记的。”黄俞锡说。

“不一样的中秋”,9月13日,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毽球场馆内,高庆云正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吃着月饼。高庆云来自河南平顶山,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大三学生。看着赛场上的运动员,吃着月饼,这成为了她本届民族运动会中,最难忘记的事情。

“从大一到大三我都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因为我家离学校太远了。”高庆云说,以前中秋节感觉有点凄凉,今年不一样,有很多人陪着,很温暖。

收获

在这场民族盛会上,“收获”被潜移默化地植入各个民族兄弟姐们的心中,每一处场地上,都可以看见赛场上的奋力拼搏,赛场下的“把酒言欢”,“交朋友”是被大家提到最多的收获,在体育场上感悟到的体育精神,也成为每个人体育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每场比赛后,运动员握手、拥抱、合影,互留联系方式,这是民族运动会温馨的画面。

9月13日,秋千项目55kg以上级单人触铃比赛遭遇大风天气,意外的天气变化让湖南代表队运动员隆丽芸慌了。触铃65次后,她没能荡完10分钟的触铃比赛,最终获得三等奖。

“我很高兴,因为可以见识到他们的实力。”13岁的隆丽芸是秋千项目比赛场上年龄最小的运动员,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

“大家在场上不管怎样都能坚持下来,即使出现空荡的失误,也坚持打完。”这个体悟是隆丽芸最大的收获。14日,她迅速调整了状态,在55kg以上级单人高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十一二岁时,隆丽芸已经踏上了全国比赛的竞技场,她有时也会羡慕其他孩子,但一想到要参加比赛,想拿个好成绩,就得坚持下来。她满脸坚定地说,此次表现虽有遗憾,但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9月14日上午,本届民族运动会花炮项目迎来决赛,广西队同北京队的比赛异常激烈,最终广西队战胜北京队获得一等奖,北京队、云南队、宁夏队斩获二等奖,广东队、西藏队、河南队、重庆队斩获三等奖,颁奖活动结束后,一幕和谐的画面吸引了众人的关注。

广西队教练谭毅谋和自己的队员一个个地拥抱,也向北京队的教练、队员问侯。“北京队力量出众,身体素质很好,爆发力很好,能打赢他们很不容易。我很尊敬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比胜利更重要。”谭毅谋说。

“虽然今天我们和北京队打得顽强,打得很勇,打得很凶,但我们在场下是很好的兄弟,7月去北京集训也和他们一起练习过半个月,彼此都是很好的朋友了。”谭毅谋笑着说,这些学到的、看到的、交到的朋友,都将是自己在体育生涯里最大的财富。

“此次参加民族运动会,第一是收获了友情,第二就是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看到大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河南队队长滕开旭也同样表示,和每个运动员都成为了朋友,这是最大的收获,其次就是发现自己的心理素质不过关,最后一场没有调整好紧张的情绪,在今后的比赛中,需要多加锻炼。

广东队队长李代永心里,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其他强队的技术和战术。“我们学到了很多新东西,我们确实还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通过花炮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可以从各自身上学到太多东西,相聚在这里,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李代永说,之后将把学到的运用到自己的团队中,提升团队的水平。

在9月15日高脚竞速4×100米混合接力决赛中,湖北队孙先峰、向雲鑫、陈芬、曾璐配合默契,以58秒的成绩获得一等奖。

“第一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了,有一个圆满的结尾。我30岁了,还能站在赛场上,感谢赛场。”这是孙先峰参加本次民族运动会的收获,但是因为年龄问题,之后的她不会再参加了,而是计划成为一名教练。

曾璐则表示,此次参加比赛,认识到了自己在全国的水平,回去会继续努力训练,继续备战下一届民族运动会。

感悟

作为新中国历史最长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66年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成为展示少数民族风采的闪亮舞台,场上,运动员展现出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场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民族团结的推动,也受到大家关注。

在本届民族运动会木球项目比赛中,宁夏代表队脱颖而出,斩获该比赛一等奖,宁夏队回族运动员马彪说,“感谢国家这么好的政策,每四年能举办一次民族运动会,使每个民族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相较其他的活动,马彪觉得,全国民族运动会更能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结合起来,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新时代的风貌。“全国民族运动会让各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共享民族体育发展成果,对于推动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各个地方可以借鉴的,通过举办新时代赛事活动,让各个民族相互了解,携手共进。”

“我从2007年开始认识、接触陀螺,到目前为止,可以说陀螺陪伴了我几乎四分之一的人生,”西藏陀螺代表队的白族运动员王玉兰感慨道。

王玉兰今年51岁,是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陀螺项目年龄最大的运动员。“能到这么大的平台来展示自己,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我们打陀螺人的多少汗水都留在这里,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体育爱好者能够融入到陀螺项目中来,把陀螺这项传统体育传承下去!”王玉兰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民族运动会的持续举办,让更多有着较高竞技性、观赏性、趣味性的项目得以保留,发扬光大。

不仅仅是赛场上的运动健儿们体会到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改变,幕后的人也是如此。押加项目仲裁委员会裁判长张建国参加过很多次全国民族运动会,他说,“全国民族运动会押加比赛原来都是在草原上,现在渐渐走入室内,场地也越来越规范。”

“本届比赛是非常和谐的,各民族之间非常友好,赛前赛后都会友好握手致意。押加项目没有专业运动员,所以仲裁委员会有时候也会向西藏队、新疆队的一些老教练请教,他们会提出一些很宝贵的东西。”张建国说,加强代表队的交流和学习,对于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也是推动民族团结的有力措施。

除了竞技项目的赛场,表演项目的舞台更具代表性,56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传承,推动着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

伴随着古朴、激昂的背景音乐,演员们身着墨染白袍,执弓持箭……河南队带来的表演项目《中华射艺》,演绎古战场上厮杀的场景,衣绣繁古花纹的将军骁勇善战,百步穿杨,气魄如若取敌首级于无人之境。该节目的编导吕家灿,本科和研究生均毕业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工作后也一直致力于研究民族传统体育。

“通过参加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可以传承射艺这项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表演将射艺推广到全国,推广到56个民族中。”吕家灿说,“通过参加比赛,我们和各个少数民族同胞交流、相互学习、共同传承。”

“具有共同文化共鸣可以更具有凝聚力。”吕家灿说,河南在推进民族团结方面实施了很多措施,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将民族团结根植于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心中。

在本届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室内场地第二轮第七组比赛中,《陕西非遗花样跳绳》里81岁的运动员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此次民族运动会,“绳王”胡安民带着他的儿子、儿媳、孙女一家三代人和学生齐上阵,向观众展示了“绳操”“绳技”,以及各种经典花样动作,现场观众掌声阵阵。

这是胡安民第六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对比往届,他觉得全国民族运动会越办越好,赛事也越来越好看,“特别是表演项目,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唯一不足的是现在的表演项目里,民间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我觉得还是要多注重民间文化。”胡安民说,民族团结不能少了民间的东西,它们也是促进各民族相亲相爱的重要因素。

同样在表演项目中,贵州代表团带来竞技类表演项目《推食爬》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这个运动员平均年龄13岁左右的项目一出场,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领队陈杰年轻时成为了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一名特岗老师,慢慢就对仡佬族的文化特别是传统体育产生了感情,便定居在了那里。

“我们这个班是民族体育班,这群学生是在他们还上六年级的时候就被我们看中特招进来,专门培养传承仡佬族的民族体育。我们当地很注重培养,现在都从娃娃开始抓起了。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政府特批成立了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班级,现在大家的民族文化意识都增强了,招进来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陈杰说,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推动民族团结需要年轻人的共同参与。

 
上一篇:【聚焦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彝州火把闪亮赛场
下一篇:【聚焦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云南代表团:成绩友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