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地州动态 >
楚雄双柏丨基层治理聚势“增能” 绘就民族“同心圆”
发表时间:2023-12-31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杨祯玮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安龙堡乡距双柏县城87公里,境内居住着汉、彝、哈尼、回、白、傣、壮、黎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5.8%,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乡。

近年来,安龙堡乡着眼于少数民族聚集的现实,坚持党建引领,抓组织强队伍、抓文化强交融、抓科技强支撑、抓群众强参与、抓发展强基础,走出一条以民族团结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新路径,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乡”“楚雄州第一批党建带群建示范点”等荣誉。

从“满盘沙”

到“一盘棋”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123456”工作体系,探索“党委抓总、支部抓村、党员抓户”的基层治理新思路,在“六员四网”的基础上,实行“党员户联系群众户”制度,采取乡机关干部包保村(居)民小组、机关党员联系指导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农村党员在本村(居)民小组内联系5-10户普通群众户的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履行“五大员”职责,构建“乡党委—村党总支—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打造“群众张嘴、党员跑腿、治理增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从“独角戏”

到“大合唱”

以“1+8+X+Y”的一核多元共治模式为抓手,结合“一沉二联三结对”及乡干部职工联系村(社区)制度,依托线上线下平台,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到村组积极向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防范电信诈骗、应急管理等安全知识。修订全乡112个村(居)民小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公民公约,通过“红黑榜”、红白理事会推进群众自治。用好用活“党员户联系群众户”制度,切实发挥农村党员在行政村、村(居)民小组的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集体决策、家庭事务中广泛推行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凝聚起乡村组、党员干部群众的基层治理合力。

从“面上走”

到“心间留”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引导群众将民族团结精神融入“花鼓说唱”“四弦弹唱”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将遵规守纪等基层治理的理念植根群众心中。立足“新街烈士陵园”“仁德区工委遗址”,打造新街“红色村”1个,用身边的红色文化教育引导群众感念美好生活。每年定期举办安龙堡乡“花鼓文化节”,以节为媒加强各民族交流。着力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通过“文字通”促“文化通”,“文化通”促“心相通”。

从“微辐射”

到“全天候”

实施“智汇安龙堡”数字乡村项目建设,整合党建引领“一部手机治理通”、雪亮工程、云视讯等大数据平台,与中国电信双柏分公司签订项目建设协议,建设集“一张蓝图、党建引领、平安乡村、数字广播、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综合治理、一村一品”8个板块于一体的智能化平台,通过“千里眼”“顺风耳”等科技手段将信息管理终端延伸到村组,一屏展现全乡特色亮点、风土人情和发展成果,调度乡村组实时动态,实现基层治理事项高效联动处办和村组精细化管理。

截至目前,安装高清摄像头325个、特定车辆识别摄像头7个、特定行为分析摄像头10个、数字广播99套,覆盖全乡112个村(居)民小组、15家农业企业、7座水库、16个重点场所。通过智能化系统协助破案3起,帮助找回失物2件,发布提醒警示5000余条、政策宣传信息30000余条。

从“喊破嗓”

到“实打实”

引进9家种养殖龙头企业,建立4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农业综合观光、恐龙化石带、石碑山“十二”景,打造一批特色民族村。全面夯实基础设施,城乡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超过100%,村组道路硬化率从20%提升到85%,全乡群众安全感达95%以上。加大后续帮扶管理,通过设置公益岗位、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帮助搬迁群众搬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建设4级提水泵站(提水高程730米),各类管径的输水管道和高效节水灌溉管道46公里、蓄水池61个,成功引水上山灌良田,使青香树村委会1.9万亩“久旱地”变成“丰收田”,把一件信访件办成解决189户780人1.9万亩农田缺水问题的民生实事,提高彝乡儿女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双柏县委政法委供稿)

 
上一篇:楚雄大姚丨“三载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下一篇:楚雄州丨楚雄市:深入实施党建示范工程 着力建设“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