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杨斯翔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三街镇集镇上,罗成香绣坊里站满了前来挑选绣品的客人,罗成香一边忙着为客人挑选心仪的绣品,一边招呼前来交售绣片的绣娘。

百年非遗火草麻布纺织技传承(2023年10月19日摄)。
挑花刺绣,飞针走线,一根根线在她的巧手下化作布上绣美的山水、花鸟。罗大姐从小跟着家里的长辈学习刺绣,这一绣,就是三十多年,这位彝家妇女用了大半生的时光守护传承着彝绣。
创业的路并不好走,“现在的机器绣比手工绣做得又快又好,成本还低”之类质疑的话,她并不理会。2017年12月,罗成香注册经营成香刺绣纺,在传承彝绣技艺的同时,她还与480名农村绣娘达成长期供货协议,把彝绣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产业,与此同时,成立三街刺绣协会,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积极与多家彝绣带头企业达成合作,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供需市场销售链。
罗成香带领着刺绣协会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彝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教授学员1100余人。她因精湛的技艺被认定为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开展刺绣培训(资料图)。
“我一直都很喜欢刺绣,但是以前更多的是自己绣了穿,直到参加了镇上组织的刺绣培训,罗姐给我们讲授了一些刺绣技法,和我签订了订单,她把我们画好花、配好线,我缝好之后再由她收购,茶余饭后就把钱赚了。”刺绣协会里的绣娘开心地说。
彝绣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成香刺绣纺彝绣销售总额达到50余万元。绣花针和五彩线编织了“锦绣”生活,彝绣在绣娘们手上绵延出新时代的梦想。

田边绣花的绣娘们(2023年10月20日摄)。
近年来,楚雄市三街镇因势利导,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将彝绣作为一项特色文化产业培育,通过刺绣技能培训、培养刺绣带头人、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不断助力乡村振兴。
接下来,楚雄市三街镇将打造特色彝绣文化名片,在非遗传承中保护、发展、创新,让彝绣走出大山、走向市场。(楚雄市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