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地州动态 >
楚雄武定丨白路镇:打造民族文化小镇 助力乡村文旅融合
发表时间:2023-10-17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文化与旅游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充分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白路镇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优势,围绕打造“民族文化小镇”和“1234”发展思路,坚持“以农为基、以康为根、以文为魂、以旅为媒”总体思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努力提升旅游附加值?

白路镇以当年红军长征过白路留下的红军标语为基础,认真谋划,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保护开发红军标语,建设木高古村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开辟出长约3.7公里的重走长征路旅游线路。基地的长征纪念馆内可同时容纳80人在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观看红色电影、唱响红色歌曲等活动。农耕文化馆内通过展示群众生活生产工具和特色民族服饰展现村史村情。该基地自建成以来,运转平稳,多家单位到木高古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截止目前,共接待游客293批次13000人次。

图片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做好文化赋能文章

图片

依托白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禀赋,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让红色旅游、非遗文化、彝绣服饰、乡土产品形成品牌效应,找准市场脉络、不断改革创新,促进“文化白路、魅力彝乡”提高品质、做大品牌。不断推进木高古村红色旅游项目纵深发展,让红色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循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潜力,积极为群众搭建展示民族文化的舞台,已高质量连续举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路火把节”22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与合作,强化重点项目保护,丰富传承交流活动。压实14名省州县非遗传承人职责职能,2023年申报“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采取“党建+彝绣车间+经营主体+订单收购+绣娘”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903名绣娘,投入20余万元新建白路彝绣工坊1个。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绣场变市场”3大转变,把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助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和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图片

培强壮大优势产业,着力打造观光农业

图片

立足境内低海拔河谷地区和高海拔山林片区实际,紧紧围绕富民强镇目标,全力提升绿色经济和民族文化两大品牌效应,巩固提升绿色烟草、做优做特优质果蔬、发展壮大高山牧业三大产业,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而异,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大力推动实施“巩固一棵烟、养好一头牛、发展一群羊、种好一颗菜、转移一个人、护好一棵树、建强一个堡垒”“七个一产业发展工程”,在108国道、白环路沿线着力打造了万亩“黄金叶”—烤烟、万亩“珍珠豆”—青豌豆、万亩“聪明果”—核桃、万只“黑山羊”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打造观光农业精品旅游路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武定县委统战部供稿)

 
上一篇:大理宾川丨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实现五个“同频共振”
下一篇:大理祥云丨祥城镇:“三位一体”共绘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