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华成敬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大姚县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学校育人活动有机融合,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抓实课堂教育,播撒民族团结进步石榴籽。全县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堂思政教育重要内容,融入“开学第一课”内容,大力营造各民族师生和睦相处、共事共乐、共学共进的良好氛围。围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举办演讲比赛、主题手抄报、征文活动等,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根植于全体师生心中。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校园主阵地作用,运用主题宣讲、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班队会及主题读书、经典诵读等多种活动和宣传形式,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融入日常课程,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年初以来,全县教育系统累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230场次,进一步树牢“四个与共”理念,增强“五个认同”意识。

抓实校园文化,根植民族团结进步金种子。全县教育系统在校园建设中,结合学校历史、校园景观和公共空间设计,合理布设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建设中华民族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窗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政治引领、道德约束和文化熏陶作用的校园文化。在校园内规范悬挂国旗、张贴国家地图等,营造共同国家标识的文化环境。创建互嵌式学习生活环境,优化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各级学校在学生管理中,以尊重为前提,全面深入推进各民族学生“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混合用餐”,坚持文化“互嵌”、学习“互嵌”、生活“互嵌”,营造嵌入式校园生活环境。深入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结合区域历史和民风民情,通过校训、校徽、校歌、校刊、板报、校园广播等载体,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特色校园文化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

抓实主题教育,织牢民族团结进步同心结。全县教育系统积极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围绕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开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知识测试、集中学习《楚雄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持续做好民族团结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多层次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民族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浓厚氛围。组织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主题万人签名活动,制作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工作主题展板、宣传横幅,向广大师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学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广大青少年爱祖国、爱团结、爱学习的意识。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活动,成功创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17所。组织开展“奋进新征程”和“学习二十大、争做好队员”等主题活动,每周组织开展“青年大学习”“红领巾爱学习”,参与率达100%,举办入团(队)仪式110场(次)、主题微团(队)课讲授946节。

抓实研学交流,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充分利用多年来上海嘉定区、北京中智集团帮扶大姚教育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有效路径,深入推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全县各族青少年参加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双向交流活动。为开阔他们的眼界,与上海市公益慈善机构合作,安排大姚县铁锁乡中心小学“盛放合唱团”和桂花乡中心小学舞蹈团分别到北京、上海参加公益演出,并为孩子们精心安排了在京在沪期间的各种活动,让大山里的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通过精心策划,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参与活动、意义深刻的互动交流等研学活动,让身处大姚边远山区的各族孩子们在交流体验和融情实践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悟祖国的发展与成就、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厚植浓厚的爱国情怀。让各族青少年同心而行,凝聚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大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