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定县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重要措施,围绕清廉彝绣主题,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注入“清廉元素”,依托“清廉村居”建设,以“协会+N”辐射带动作用,丰富廉洁文化载体,拓展廉洁文化外沿,厚植廉洁文化底蕴,不断探索“彝绣+清廉”廉洁文化建设新途径,打造清廉彝绣品牌,有效推动民族文化与廉洁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一是“彝绣+清廉”探索廉洁文化建设新途径。武定县系统谋划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创新廉洁文化载体,增强廉洁文化渗透率,把廉洁文化进村(居)与“一村(居)一品”村(居)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廉洁文化融入到清廉村(居)文化中,渗透到各个角落。通过莲花、兰花、梅花、荷叶、竹子、羊角纹等彝族文化元素,在服装、笔记本、包包等上绣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寓意以“清”育美,用“廉”润心,彝绣已成为武定县新时代廉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打造“彝绣+清廉”品牌,赋予廉洁文化新的民族特色和时代内涵,切实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在一针一线的彝绣传承中,厚植廉洁文化底蕴,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是“协会+N”促进彝绣与廉洁文化深融合。作为彝族刺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武定县彝绣历史悠久,传承百年。彝族妇女从小就学习刺绣手艺,白天在田间劳作小憩或是夜晚围炉都离不开刺绣,凭着简单的针法和灵巧的双手,把精美的马缨花、山茶花 莲花、梅花、兰花、竹子等元素绣在服饰、被子、枕头上,倍受当地群众喜爱。为促进本土彝绣文化与廉洁文化深度融合,武定县纪委监委依托廉洁文化进机关、企业、村(居)、学校、医院、家庭等“清廉单元”建设,以开展 “十个一”为抓手,深入开展新时代廉洁文化“强基行动”,充分利用彝族刺绣协会、彝绣车间、彝绣展销部等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把“崇德尚廉、崇廉拒腐、持廉守正”等清廉元素融入到彝绣技法传承、绣品设计、绣片花样上,植根于彝绣文化中,打造推出彝族挂画、彝族挎包、彝族服装、彝族饰品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彝族廉洁刺绣作品,提升清廉彝绣辨识度,让廉洁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武定彝秀协会共 136名会员,转业农村剩余劳动力 260多人,带动1万多农村妇女参与到彝秀相关产业中,今年开展彝秀展销 4场次,展出廉洁彝秀作品 1000余件(套),为民增收 1370余万元 。
三是“活动+培训”拓展彝绣廉洁文化新外沿。武定县围绕清廉彝绣主题,丰富廉洁文化载体,利用“正月十五” “三月三”、“火把节”、“彝族年”等彝族节日,将廉洁文化内容融入到彝族刺绣、左脚舞、山歌、彝剧、小品、花灯等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将廉洁文化以可视、可听、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廉洁文化的互动感和趣味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彝族廉洁文化。用足用活清廉彝绣教育培训资源,在武定民族中学、职业高级中学以及各乡镇劳动就业培训中开设专题彝绣课程,并在彝绣课程中注入“清廉元素”,把清廉元素融入到彝绣技法教授中,在提高彝绣技艺的同时感受廉洁文化的熏陶,课间邀请学生与家长共同把廉洁名言警句和具有廉洁元素的图案绣出来,让学生和家长在寓教于乐中接受廉洁教育,增强廉洁意识。
2020年以来,年均开展彝秀培训 5—8场次,共培训1300多人;2020年至 2021年经培训的 42人通过彝秀职称考核,其中 8人被评定为高技,22人评定为技师、12人评定为技术员。武定县将不断扩大廉洁文化“沉浸效应”,继续在“精”字和“活”字上下功夫 打造更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廉洁文化成果,营造倡廉崇廉践廉的浓厚氛围,推动民族文化与廉洁文化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