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包瑜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随着大锣声的响起,白竹山下的李方村便热闹了起来,各地的游人纷至沓来,欣赏这颇为震撼的大锣笙表演。清脆响亮的鼓声、敏捷矫健的身姿、鲜艳明亮的民族服饰......锣笙铿锵,古歌深邃,各族群众的欢声笑语在大锣笙传习广场上生动呈现,歌颂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年举办这种大型的活动,政府都会积极谋划、鼎力支持、广泛宣传,人来人往的游客给我们带来了流量和财富,也带走了商品和文化”。法脿镇雨龙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张天华说。
法脿镇始终坚持文化引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的重要论述,以“老虎笙”“大锣笙”为依托,重视民族传统节日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作用,用活全镇34名省州县级民间艺人、13支民间民族文艺队,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民族文化遍地开花。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传统文化,激活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文化品牌。
据法脿镇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负责人杜海燕介绍,每年火把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全镇的文化文艺爱好者们会聚在一起,把自己拿手的民族特色舞蹈、山歌在乡村大舞台上展示出来,更好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法脿镇以贴近民生的方式,坚持“重在平时、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原则,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群众日常教育,丰富宣传载体,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高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近年来,法脿镇不断巩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良好工作氛围,凝聚发展力量,积极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建设了占地面积9764.47m2的法脿镇大牲畜交易市场,为全镇5480户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便利;实施中村河山洪沟治理、红栗河河道治理,共治理河道10.8公里;实施土地整理(补充耕地)项目16个,新增耕地5000余亩。改善基础设施,强化物质保障,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切实让各族群众真受益、得实惠。
如今,法脿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凝心聚力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法脿镇人民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