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殷必聪 顾学贵)追溯永仁彝族刺绣,要从南方丝绸之路说起。
中国经由云南通往南亚国家最古老的陆上交通路线。因中国古代文献中,东汉以前把南亚国家记为“身毒”,《后汉书·西域传》开始记为“天竺”,(大唐西域传》始称之为“印度”。故东汉以前可称“蜀身毒道”;东汉至宋时期称“蜀天丛道”;元、明以来称“蜀印度道”。

南方丝绸之路的源起:《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张骞出使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归来后对汉武帝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指印度西北部)。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笮,南方闭巂、昆明,……终莫得通(身毒国)。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这是中文文献中关于南方丝绸之路最早的记载。季羡林说,“至迟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丝必已输入印度”。成书于公元前的印度古籍《摩诃婆罗多》,也有中国“成捆丝”出现在印度的记录。德国史学家雅各比(H.Jacobi),引证公元前320~前315年印度笈多王朝的史学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著作说:中国“产丝及纽带,贾人常贩至印度”。从前4世纪算起,至张骞出使大夏,南方丝绸之路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的时间。
《司马相如列传》载:“邛笮、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武帝派遣司马相如积极开凿通川南雅安、西昌及云南大姚之邛、笮、井、駹等西夷地区的“西夷道”,因此道通过了越西境内的“灵关”,故又名“灵关道”,从蜀地南出,经临邛(邛崃)、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邛都(西昌)、会无(会理)、渡过金沙江到青蛉(永仁、大姚),抵达叶榆。
南方丝绸之路是经贸往来重要通道。经由云南的南方丝绸之路,在经济上惠及中国和东南亚、南亚、西南亚、东非及欧洲国家。云南是古代“中国丝”的重要产区,也是纺织品、有色金属产品的产地。《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哀牢国(治今保山),“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土地沃腴,有黄金、光珠、琥魄、翡翠、孔雀、犀、象、蚕桑、绵绢、采帛、文绣。……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有兰干细布,兰干,僚言纻也,织成文如绫锦……宜五谷,出铜、锡。”
中国是丝绸的原产地,早在商周时期丝绸织造就已达到相当水平,四川是当时中国丝绸的主要原产地。西汉扬雄《蜀都赋》曾称颂,蜀锦鲜艳华丽,品种繁多,发文扬采,转代无穷。《蜀都赋》称,蜀地“黄润细布,一筒数金”,意思是蜀地的丝绸以黄色的品质尤佳。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富饶,尤其是所产丝帛质好量大。西汉文学家杨雄《蜀都赋》云:“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并描述在成都随处可见“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情景,另有扬雄《绣补》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晋常璩《华阳国志》详载蜀地宝物,便将锦绣与金银珠玉同列。印度考古学家乔希指出,古梵文文献中印度教大神都喜欢穿中国丝绸,湿婆神尤其喜欢黄色蚕茧的丝织品。这种黄色的丝织品,应该就是扬雄所说的“黄润细布”。从印度古文献来看,湿婆神的出现时间至少相当于中国的商代。这说明,可能在商代,中国已经同印度发生了丝绸贸易关系。
1936年,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考古发掘出许多中国丝绸,这些丝绸有可能是从成都途经云南、缅甸、印度和巴基斯坦运到印巴次大陆,然后转手到达中亚的。《史记》多次提到“蜀布”等“蜀物”,其实就是蜀地生产的丝绸,由蜀人商贾长途贩运到印度出售,再转口贸易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
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一条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印,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古老国际通道,它和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为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根据季羡林先生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也谈到了“蜀身毒道”:自公元前2世纪开始,此道与长安通印度的道路并存,该道是战国至汉晋时期以云南为枢纽的中印通道。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表明彝族刺绣技艺是从南方丝绸之路经贸往来中蜀绣技艺传入永仁的,距今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彝族刺绣的平绣、扣边绣、十字绣、扣花绣等的针法与蜀绣的晕针、滚针、挑花、辫子股等针法相同。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蜀绣等各方面的影响的影响,形成了彝族刺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用色大胆、绣工细致、针法活泼的独特的风格。优秀的彝族刺绣技艺和彝族刺绣文化在彝族民间代代相传。
参考资料
1 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探析,中国社会科学院
2 金沙遗址举办“重走南丝绸之路”相关活动,国家文物局
3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
4 云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向西开放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5 探究千年文化商贸古道 学术揭秘南方丝绸之路 ——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若干情况,人民网
6 司马迁: 《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第2997 页。
7 司马迁: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第2046 页。
8 《南方丝绸之路的变迁与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
9 范晔著,李贤等注: 《后汉书》,北京: 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2921 页。
10 西南商道的嬗变: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中国社会科学院
11 方国瑜: 《滇史论丛》第一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21 页。
12 季羡林校注: 《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799 页。
13 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北京: 三联书店1982 年版,第76 页。
14 秦树才编著: 《云岭金江话货殖———云南民族商贸》,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240 页。
15 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年版,第486 页。
16 气与天通五尺道,中国公路网
17 南方丝绸之路,新华网
18 先秦巴蜀与南丝路研究述略,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
19 “茶马古道”将申报世遗 文物普查是第一步.腾讯网
20 木霁弘: 《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年版,第34 - 36 页。
21 探究千年文化商贸古道 学术揭秘南方丝绸之路 ——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若干情况,人民日报
22 王铭铭:《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303 页。
23 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线路完成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
23 王天玺 张鑫昌:《中国彝族通史》第一卷,第422-425页
24 《云南百科全书·历史》上卷,第8-9页
25 南方丝绸之路——中国古代贸易路线,百度
26 蜀绣:指尖上的艺术瑰宝(走进非遗文化),网易
27 蜀中之宝:蜀绣的发展历史及工艺特征,浙江在线
28 122种针法暗藏乾坤,中国日报
29 古蜀丝绸文明与蜀绣,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