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杨德祥 姚安县弥兴镇 黄晓丽)近年来,姚安县弥兴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市)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牛、花、菜、果”四大产业布局和镇党委“一园三区”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立足特色、集聚链条、兴产富农”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探索“牛宝贝+农户”模式,着力建成肉牛养殖示范镇。为搭建全镇引牛供牛平台,加快推进弥兴肉牛扩群增量和肉牛产业发展步伐。姚安县弥兴镇在官庄村委会张家村建成“牛宝贝”平台,立足弥兴肉牛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姚安打造成全省‘一县一业’肉牛产业示范县”的发展定位,着力突破肉牛产业发展瓶颈,鼓励支持发展肉牛规模养殖,促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肉牛产业培植成为全镇农民增收、产业增效、财政增长的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弥兴镇建设成为全县肉牛养殖示范镇,全镇肉牛存栏达20315头,同比增长25.2%;出栏达7011头,同比增长20.34%。现已创建成功“一村一品”肉牛专业村1个(红梅村),有肉牛经营主体9个(其中:协会1个,合作社8个),有养牛农户835户(其中:规模养殖户135户、10头以上养殖户134户、50头以上养殖户1户),建成肉牛冻精改良点4个,实现产值1.2亿元,增长20.6%;贫困户增收3552万元,增长11.7%。
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增加群众烤烟种植收入。由村委会成立8个专业合作社,将全镇675户烤烟种植农户加入到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中,做到规划布局启动早、种植地块谋划早、科技措施落实早、烟叶收购谋划早、步调一致行动早,提高烟叶品质为目标,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深入各涉烟村、组、户,深入田间地头,深入1片县级样板、1片镇级样板、7片村级样板连片区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大力推行“政府规划、村组组织、烟农反租倒包”的土地流转模式。2022年,上屯村、大村村1000亩样板由乡镇、村组流转,烟农承包的模式,得到了州、县两级烟草部门一致好评,样板大田期质量得到了广泛认可。全镇种植烤烟10700亩,收购烟叶150万公斤,实现产值4794.7万元,增长24.3%;贫困户增收838.9万元,增长12.4%。
创新“大产业+公司”模式,着力打造有机蔬菜小镇。遵循“躲着雨水、追着太阳、温度适宜、灾害可控”的原则,在姚安县弥兴坝子建成800余亩有机蔬菜基地和70余亩保温大棚及2256平方米的农产品冷链加工中心等配套设施,基地主要生产有机西兰花、菠菜、娃娃菜、水果玉米等,全部产品均已获得有机认证资质。2022年实现年产有机蔬菜2392吨,实现产值1919万元。有机蔬菜基地的建成,增加了周边农民的收入,土地流转费用每亩每年达900元以上,基地还积极吸收周边贫困人员到蔬菜基地务工,日均务工人数达280人以上,日工资人均120元以上,增加贫困户收入175万元,村民利用闲时在家门口务工,实现了“挣钱”和“看家”两不误。同时,群众实现了与科学种植技术的“零距离”接触,更新了种植理念、农业科技知识、田间管理经验,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
完善“共育户+散养”模式,形成养蚕增收新型模式。由村委会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将全村6户小蚕共育户和287户养殖户组织加入成为社员,争取县财政资金35万元扶持合作社购置了省力化塑料蚕台、温湿自动控制器、电动切桑机、电动消毒机等先进设备,所购设备在权属归合作社的前提下,租赁给小蚕共育户使用,并组织共育户开展多批次育蚕。通过采取延长育蚕蚕龄,缩短分户饲养蚕龄措施,有效缩短了大蚕饲养时间,减少了养蚕户劳动用工的两投入,节约了每一批次的桑叶用量,实现了多批次养蚕,提高了经济效益,得到了农户的肯定和接受。弥兴大村通过试点,实现全年养蚕批次从4批增加到6批,与上年同期相比全村增加养蚕155张,增产蚕茧6.6吨,增加产值36万元,在巩固7000亩桑园的基础上,加大栽桑养蚕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推广小蚕共育和多批次养蚕技术,实现产值633.48万元,增长18%;贫困户增收103.34万元,增长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