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晶 韩亚栋)
8月16日,504名宁夏支援海南疫情防控医疗队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驰援海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月17日,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2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丁仁彧、马文义、许润三、孙宁、张静、周行涛、胡敏华、高琪、管向东、潘凤等10名个人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流调专家队光荣入选。
他们有的悬壶济世,为中医药事业奉献一生;有的数次出征,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有的潜心钻研,为消除疟疾作出重要贡献;有的躬身前行,呵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有的润物无声,坚守数十年为患者点燃心灯;有的扎根边疆、守护高原村寨群众健康;还有的激扬青春,在追梦奋斗中展现青年医者担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一辈子研究透一个病就行”
当地时间2021年6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那一刻,已经快70岁的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高琪热泪盈眶。
我国曾是疟疾流行严重国家,年发病人数超过3000万。高琪回忆:“1983年,我从学校毕业时全国仍有300万病例,我当时就有个梦想,要把这个数字降到0,这成了我奋斗的目标。”
为此,高琪曾每年夏季到农村蹲点,白天挨家挨户进行传染源调查,晚上通宵达旦捕蚊,甚至以自己的身体诱蚊开展传播媒介调查和控制方法研究。近40年的研究,使高琪对蚊子了如指掌,“蚊子只要从他面前飞过,他就能判断是雌还是雄,是什么品种。”
近十几年来,高琪主持制定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赴全国多省指导重症恶性疟救治;他先后赴20多个疟疾流行国家指导疟疾控制和技术培训,培训了50多个国家的1700多名学员;他提出的消除疟疾阶段“定点清除1-3-7新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中国消除疟疾新模式”,为全球消除疟疾贡献了“中国智慧”。
世卫组织疟疾顾问、国家疟疾技术专家组组长、国家重症疟疾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尽管“头衔”很多,但高琪说他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消除疟疾。他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为疟疾防治和研究作贡献。
时隔多年,许润三仍清晰记得他的第一例输卵管不通患者。家住北京市和平西桥的高女士,结婚多年一直怀不上孩子。经他治疗,终于圆了当妈妈的梦。她抱着孩子拜望许润三的照片,还刊登在当年的报纸上。
许润三1926年10月出生于江苏阜宁,第三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妇科临床医生。从医70余载,他潜心医道,精通内外妇儿诸科,尤擅妇科疾病诊疗。
“我最引以为豪的,就是运用中医成功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许润三说。在日常诊治中,不少妇女因不孕症深受折磨,许润三将研究方向聚焦在中医治疗优势较为明显的输卵管不通导致的不孕不育上。在历代中医文献中,从没有与输卵管阻塞相关的病名。根据现代医学对其病理表现及临床体征的诊断,许润三认为此病症与中医的“气滞血瘀”极为相似。他运用中医传统辨证和输卵管局部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思路,在张仲景的经典名方“四逆散”的基础上加入通络之药,辅以理气活血、通畅气机、化瘀通络等手法来治疗输卵管阻塞,治愈患者近3万人次,为无数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妇女送去了福音。如今,这一诊疗方案已得到推广和应用。
96岁高龄的许润三,依然坚守临床一线。他说:“看病要专注,一辈子研究透一个病就行。”
择一事,终一生。周行涛,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聚焦近视防治,帮数以万计的近视患者成功脱镜。
他曾用22年时间,跟踪治疗一户角膜遗传疾病家庭;他也曾倾尽心力,为一名近视1400度且患有忧郁症的高度近视患者实行眼内镜手术。他说:“我们是给人光明的,有光就有希望。”
“奉命于病难之间,受任于疫虐之际”
14次奉命出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坚守疫区奋战300多天,组织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管向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关键时刻冲得上去的“最美逆行者”。
2020年疫情突袭,管向东第一时间驰援武汉,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驻点雷神山医院,转战武汉几乎所有定点医院ICU、湖北各基层县市疫情定点医院。
一边抗疫一边总结,管向东组织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为临床重症救治提供实战依据;带领团队编写《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推荐方案(1版)》,提供疫情重症救治中国方案。
“奉命于病难之间,受任于疫虐之际。国有难,召必至,战必胜!”两年多来,管向东足迹遍布湖北、黑龙江、新疆、辽宁、云南、广东、湖南、河南、上海、海南等局部疫情发生地,在疫区奋战300多天。
“我是党员,我有经验,我先上。”面对突发疫情,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张静毅然递上“请战书”。
2020年1月28日,农历大年初四。这一天,让正在岗位值守的张静永生难忘。“因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市里下达紧急通知,要我们立即前往威海定点收治医院进行支援。那时大家对新冠肺炎如何治疗,如何防护,几乎一无所知。”
作为威海市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组组长,张静即刻奔赴定点收治医院开展救治工作:短短18小时内完成医院发热门诊扩建,解决发热患者集中就诊问题;在救治和防护物资不足的情况下,严把院感防控关,带领团队为患者提供精准的治疗和护理……
夜以继日地拼搏和坚守下,救治组争分夺秒与疫情“抢”时间。研究讨论病情到凌晨、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少喝水以减少上厕所次数……正是这种拼在一线、冲在一线的精神,确保威海圆满完成救治任务,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零感染。
眼下,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张静说:“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依然会义无反顾站出来,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从甲流疫情组建ICU病房,到H7N9重患的救治;从救治鞍钢爆炸伤员,到抚顺清原洪水救灾,再到本溪爆炸伤员救治……哪里有需要,丁仁彧总是责无旁贷。
丁仁彧,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从医16年救治危重患者上万名。
疫情发生后,“80后”丁仁彧主动请缨,担任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带领150名来自全省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抗疫前线,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三、四病区,集中救治重症病人。
一到“前线”,丁仁彧就马不停蹄地带领医疗队员一边改造病房,一边救治患者,一边筹集重症救治相关的耗材、设备,一边建立“迷你ICU”,同时成立危重病人专护小组,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在综合研判形势的基础上,丁仁彧提出实行病人分级管理,确定了救治方案:识别高危病人,早发现,早治疗,阻止其由重症转变为危重症;集中救治极危重症,尽最大努力挽救他们的生命,降低病死率。他还把一线抗疫经验带给全国更多同行,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分享新冠凝血病、ECMO救治新冠、机械通气时机与指征等抗疫经验。
“既然国家需要,新疆的孩子们需要,我就过来”
4岁的小宇(化名)家住新疆哈密,刚出生就被发现患有尿道下裂,这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成年后还影响生育。小宇父母得知孙宁是这方面专家,人又在新疆,一家人慕名找到了他。由孙宁主刀,团队密切配合,很快为小宇完成了手术。
孙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外科教研室名誉主任,从医30余年,他努力把手术做成艺术,是业界公认的“一把刀”。2021年2月,已过花甲之年的他,毅然接受院党委委派远赴新疆,担任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他说:“我是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就是帮助病人。既然国家需要,新疆的孩子们需要,我就过来。”
来到乌鲁木齐,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的多。新疆儿童医院前身为新疆交通医院,近年来,这里陆续建成了儿内科和儿外科,但距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目标仍有差距。“一家儿童医院绝非儿科强就万事大吉了,相关科室水平都要跟上。”孙宁打了个比方,就如同一位医生水平再高,如果没有影像、病理、超声、检验等科室的配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作出精准的诊断。
从医生到管理者,身份改变也让孙宁意识到,用心做好每台手术远远不够,大到医院、地区医疗的发展规划,小到财务管理、设备采购、后勤基建等工作,都得自己操心。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这位老医生丝毫没有退缩,紧锣密鼓推进各项任务。他说:“希望通过北京儿童医院10年的托管帮扶,能够让当地患儿实现就近就医,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泽库县位于青海,平均海拔3700米,条件艰苦的“青南地区”,藏语称之为“夏德日”,意为“高寒偏远连鸟都难飞翔的地方”。在这片离天很近的高地草原,有一位深受牧民群众信任的回族医生——泽库县人民医院院长、外科主任医师马文义,人们亲切称他为“高原好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
1995年,卫校毕业的马文义被分配到泽库县。初来乍到,面对的是医疗条件简陋、语言不通、生活环境不适等众多困难,以及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远、医疗服务亟待提升的艰难局面。马文义从攻克语言关开始,一年下来,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藏语,与病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杨乐吉是泽库县泽曲镇两个孩子的妈妈,患肝包虫病20年,2012年初病情恶化,无力承受手术费用。“是马院长救了我,他为我做手术,这病花了不到2000块就治好了,我们全家感谢他。”杨乐吉说。
2013年2月,王家乡红旗村64岁的卓玛因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送到医院时情况危急,刚做完当天第三台手术的马文义见状,二话不说又走进手术室,经过3个小时手术,卓玛转危为安。
……
从医27年来,像这样治病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马文义办公室墙上,挂满了藏汉双语的锦旗。马文义说:“只要是患者,我们就要用心解除他们的病痛!”
“爱是不会老的,它留下的是永恒的火焰”
二十多年来,背着药箱,翻山越岭,苗家女孩潘凤把青春留在了苗岭高山。
潘凤出生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普坪镇戈塘村青杠林苗寨,1995年9月考入州卫校,毕业后到州人民医院妇产科进修。进修结束,同学们纷纷选择留城,她义无反顾回到戈塘村,一心要当乡村医生。
创业之初,没房、没钱、没资助,潘凤白手起家,在戈塘村租用民房办起了村卫生室。
1999年2月24日,卫生室还未开张就接到八坎组杨大团丈夫的紧急求救,说妻子生孩子胎盘粘连,剥离不开,生命垂危。方圆二三十里,就潘凤一个学医的。刚进杨家就看见杨大团的家人准备用石磨压产妇肚子挤压胎盘,并用扁担绕着脐带准备用力的样子。“第一次接生就见这架势,当时真的被吓坏了,赶紧叫停!”潘凤自己处理,经过近一个小时,终于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接生。
1999年6月21日,卫生室开业。当天中午,相邻海子镇堡堡村石丫口组的小湛一路小跑到卫生室,请潘凤帮妻子接生。潘凤顾不上招呼前来道贺的乡邻,跟着小湛连走带跑两个多小时,被带到半山腰上的一个山坳里,没有房子没有人,她被吓得全身发麻:“上当受骗了,哪有在山上生孩子的。”小湛忙说:“妹妹,别怕,我怕你不来,所以一直没敢讲在山上。”原来,小湛带妻子在山上干活,妻子突然提前临产。最后,潘凤在山野完成了接生。
70多岁的苗族王老太,一字不识,靠捡垃圾为生,但潘凤待她很热心。每次到卫生室,王老太都只要五角钱的去痛片,可潘凤每次都要给老人检查,她说:“老人要么发高烧,要么胃病犯了才会到卫生室找我,去痛片不仅治不了有时还起反作用。”
二十多年来,潘凤走遍戈塘、鲁沟塘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
胡敏华,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从事临床护理34年,坚守艾滋病护理岗位22年,致力于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的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
2000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获批成为江西省第一个艾滋病治疗中心,胡敏华成为中心首任护士长。22年来,胡敏华累计救护艾滋病患者3000多名,陪护抚慰艾友及家属2万余人次。
艾滋病患者尤其是新感染者因恐惧与绝望而普遍心生纠结,不敢告知家人,也无法向他人倾诉。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挽救生命的信号,胡敏华每天随时保持电话畅通。这条“生命热线”,挽救过一心求死的青年,支撑过濒临崩溃的家属,安慰过极度恐惧的疑似患者。22年来,她的手机已储存了1000多位患者的电话。她还牵头创办“温馨家园”抗艾志愿服务团队,发展志愿者近千名,累计志愿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用自己的一生做灯芯,为患者点燃心灯。胡敏华说:“爱是不会老的,它留下的是永恒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