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地州动态 >
楚雄禄丰丨碧城镇:“一村一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进乡村
发表时间:2022-10-08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刘双文 张芸慧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2022年4月以来,碧城镇全面启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工作,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进乡村,与各村实际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一村一品”。

西山村树“红色品牌”,促民族教育。2020年末,西山村启动实施强边固防“四位一体”项目和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总投资800余万元,到2021年,建成党群服务中心、水肥一体花卉科技示范大棚、“十里荷香”景观带等,深入挖掘并总结提炼红军长征过碧城和禄罗游击队革命精神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走廊”、“红色广场”,深入开展“红色教育”,累计举办村民培训班14期、专题讲座6次,参训群众500余人次,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强化“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胜利村树“迁移品牌”,促民族安居。胜利村委会水箐坡村位于村委会东面,距离村委会驻地9公里,是苗族聚居村,共有52户148人。2018 年12月,总投资263万元的水箐坡异地扶贫安置点建成,占地 6.29 亩,13户53名贫困人口搬迁入住,从此走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新房落成后,水箐坡村坚持发展户产,养殖能繁母猪、黄牛、山羊,种植花椒60亩、核桃25亩,培育中蜂120箱。相比较搬迁以前,搬迁户户均增收2.1万元,真正走上“搬新居、摘穷帽、奔小康”的致富路。在新建的村史馆内,收集展示各类工具、物品22件,配文字说明22条,展板6块,全方位记录了水箐坡村的村庄发展、人口变迁、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等历史沿革,用各族群众“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生动实践诠释了民族团结进步“四个与共”。

樊厂村树“治理品牌”,促乡村宜居。近年来,樊厂村从基层党务工作着手,充分发挥“三会一课”、户长会、村民代表会作用,各党小组、村小组坚持方便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每月依次定时开会,村两委成员分别带头参加各小组会议,规范村民议事规程,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广泛动员村民议事,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提升麻梨园村“美丽乡村”宜居功能,做成马关营村进村次干道硬化、猫街至红土墙村水泥路面硬化、原罗次矿铁路所占土地收回集体使用等事关民生的好事、实事,沿村内主干道增花增绿,建立分段包段制度,带领各族群众共同维护治理成果。

张通村树“花卉品牌”,促村民增收。张通村委会花卉种植于2012年注册“盈馨花卉”商标。合作社制订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在社员种植户中积极推行温室大棚改造和棚内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浇灌技术,提高土壤保护率和玫瑰鲜切花质量。每年聘请云南省花卉产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合作社的花卉种植户从注册组建时的12户发展到137户,种植面积1687亩,另有未入社户32户,成为罗次地区的花卉种植产业的“领头雁”。2019年引进锦海花卉公司,租地230亩,花卉种植收入每年每亩约1.8万元。合作社建立“传技术、帮需求、带致富”的模式,以种植户带动贫困户,近年来帮扶贫困人员411人,组织村民5000多人次参加各种大棚种植技能的培训活动50余场次,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帮扶实现脱贫。截止2022年上半年,张通村花卉产业累计开发就业岗位700余个,就业村民人均每月增收2500元,成为该村带动各民族发展致富的“主引擎”。

青山村树“旅游品牌”,促民族融合。青山村委会全境海拔2200-2700米,距离镇政府所在地26公里,是碧城镇唯一的偏远、高寒山区村委会,辖区人口712人,其中苗族272人,沙家哨村、梁王坝河村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近年来,青山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把发展乡村旅游和民族团结进步有机结合,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苗、汉等民族深度融合,共谋发展。2022年,依托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修复辖区全长4.5公里百年红军路、茶马古道,完成稗子田村、响店村小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村集体收入5万元。9月以“茶马古道、和谐生态、民族文化”为主题,成功举办青山村第一届牛王争霸赛,开展斗牛、竞跑比赛,弘扬斗牛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吸引游客了解当地特色,宣传介绍当地美景美食,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上一篇:楚雄永仁丨猛虎乡:干部返乡,共谋发展大计
下一篇:楚雄姚安丨涉侨纠纷调解室、姚安县涉台纠纷调解室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