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记者走基层 一线看变化
“脚底有泥,振兴有路”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一一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编者按】20多年前,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村民所在的村子是一个三面环山的贫困彝族村寨,是地道的深山夹皮沟,1994年该村因支持国家重点工程西静河水库建设,从吕合镇钱粮桥村委会西静河整体搬迁至此。在搬迁的过程中,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如今的紫溪彝村已成为民族风情浓郁、彝族文化浓厚、村风民风淳朴、村民安居乐业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她被誉为“中国第一彝村”,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省级“巾帼示范村”、州级“文明村”和“卫生村”等荣誉。紫溪彝村正展现着“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同富裕奔小康”的新气象,成为楚雄州乃至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看楚雄
——楚雄市委政法委助力紫溪村走出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的路子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刘书贵 实习生 潘 玲

做大做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产业。 潘 玲 摄
云南省楚雄市紫溪镇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思路,围绕地方民族特色,深度挖掘彝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农耕文化、祭祀文化,丰富文化内涵,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以“党建+民族团结”不断丰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形式和内容,持续用心用情,在为民服务解难题上找差距、抓落实,在聚人心助团结中唱响繁荣发展的主旋律。
紫溪镇紫溪彝村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著名风景区紫溪山脚下,距离楚雄市区12公里,全村有两个村民小组,84户人家,365人,彝族人口占93%,是彝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彝族村寨。20年内,紫溪彝村先后两次搬迁。在搬迁中美丽蜕变,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旅游村、示范村。2020年,紫溪彝村实现旅游总收入9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6360,村集体经济收入31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康村。
“党建+依法治村”,筑牢稳定基石
紫溪彝村以“党建+依法治村”为抓手,充分梳理已有的“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为民服务站”、“五级联动”受理群众诉求服务站等便民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清单,及时解决本村各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调研、检视发现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的问题,紫溪彝村在“减”字上出实招,在“加”字上出硬招,集中进行整改,确保服务民族团结见实效。
确立了以强化党组织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综治维稳建设、村民思想道德建设等四个建设着手,以民主管理促进民主法治、村规民约引领新风尚、义务巡逻推进网格化管理、法治文化育化人等四个着力协同,开展“党建+依法治村”。确立了强化稳控布防制度,完善治安组织和治保网络的措施和以义务巡逻队开展群防群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排除治安隐患;同时利用‘特色民俗文化’的教育形式, 以“廉洁文化主题广场”为核心,借景搭台、寓廉于景,把廉洁文化巧妙融入到千松湖、日月坝、葫芦坝、火把广场、村标广场周边的亭子、柱子、石头等建筑上,建成了百廉柱、荟廉廊、萃廉廊、品廉杆、思廉亭、涌廉谷门坊等特色建筑,形成了一道学习宣传廉政文化的亮丽风景线。自紫溪彝村廉洁文化广场建成以来,廉洁文化广场作为廉政教育宣传载体,充分发挥宣廉、倡廉、助廉、促廉作用,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和法治文艺活动,同时也因廉洁元素的独特之处,吸引了一大批廉洁之旅的游客,带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再上新台阶,使群众能够“出门见法治、抬头看法治、饭后议法治”,扮靓了环境,更成为群众喜爱的一道亮丽法治文化景观。
“党建+文明风尚”,引领新方向
紫溪彝村转变思路,以提升基层民主管理为抓手,党员践行清正廉洁作表率,带动群众严守村规民约,以“党建+文明风尚”,带动全村文明新风尚的形成。
紫溪彝村党总支以党总支为引领、党员带头,先行倡导公平公开、公平公正、公平有序的民主风气,在村活动中心广场、党务公开栏上,张贴全村的近期村务各项开支、事件决议等村务信息,以公开透明赢得群众信任,带动群众自觉践行村规民约;党员带头践行清正廉洁作表率,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签订客事从简责任书,严格要求自己、自家,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在全村开展“村规民约约出好风气”活动,反对铺张浪费、大吃大喝,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营造文明向上的时代新风。
以“党建+文明风尚”的方式,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客事从简工作,有效整治了农村不良风气,村民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形成了全村文明新风尚,全村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生产致富中。
“党建+产业服务” 推进繁荣发展
紫溪镇始终把握好定位,突出生态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示范村:核桃园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紫溪彝以民族文化展演为特色,新房子以产业发展为特色,以搬迁新建体现民族元素为特色。紫溪彝村紧紧围绕“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做好民族工作的新路子。以“党建+服务发展”,紧盯产业发展新路子,决心要在为民服务谋发展上解难题,在实干担当中践行初心使命。
全村依托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企业合作的模式,多举措带动产业的发展。以‘党总支+企业+合作社’的产业转型种植模式,引进紫溪彝村滑草场、鲜花谷、庞业农林庄园等企业入驻,强有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培植彝族传统刺绣产业,举办刺绣技能培训班,成立刺绣协会和刺绣小组,组织开展妇女刺绣能手交流、彝族绣品展示等活动,依托村里的“农家乐”、紫溪山风景区展销部、州妇联彝绣展销部等窗口销售绣品,打造彝村彝族独特手工艺品,进一步打响民族文化品牌、展示彝族文化独特魅力。截至目前,彝村已发展农家乐28家、彝家客栈7家、小商店4家。2018年9月,引进楚雄彝特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紫溪彝村合作组建松毛长街宴,通过租用集体公共场所和农户特色民居的方式,打包发展以特色餐饮和土特产品销售为主的特色旅游产业,并将离散农家乐和彝村群众吸纳为长街宴的“成员”,形成组织有力、运转高效的“机制组合”和“利益组合”,实现多方利益“共赢”。按照彝族传统饮食习惯和喜庆风俗,将彝族文化、彝村移民文化、民俗文化、廉政文化注入到企业文化中,致力于把紫溪彝村打造成昆明—大理—丽江黄金路线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点,一张彝风纯正的名片。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长”,楚雄彝特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设定部分岗位吸纳彝村群众到公司就地务工,拓宽了彝村群众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松毛长街宴共解决就业75人,其中彝村村民28人,占片区员工总数的37.33%。同时,公司加大与各地旅游团队的合作,现已与广州广之旅游集团、云南华夏旅游集团、云南华悦国际旅行社等7家省内外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天固定为彝村带来不少于600人的游客,月客流量约16000余人次,不仅带动了长街宴的发展,还带旺了彝村人气,带动了彝村、宋村片区离散农家乐、特色民居小客栈及其他旅游项目的发展。自2018年11月松毛长街宴正式运营以来,共接待旅游团队285个255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5万元,较上一年同一时段旅游人数同比增长68.66%,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5.88%。2019年,紫溪彝村全年接待游客1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60万余元,户均总收入11.42万元,实现了经济收入翻番;群众的生产水平从20年前基本的满足温饱到如今的生活富裕、资金宽裕;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的20多万元。紫溪彝村成为全市州级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唯一村。
李兆奇今年62岁,开农家乐期间,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多国游客,及四川和云南等地的游客。“农家乐生意还不错,节假日来的人特别多,尤其是每年火把节,这个小院子要摆上数10桌,我们一家人都忙不过来。”李兆奇说。
据李兆奇介绍,游客来到农家乐,最喜欢点彝族特色羊汤锅、土鸡、腊肉、山毛野菜等农家特色菜。吃饱玩累了,还会在他家住上几天。
提起生活的改变,李兆奇表示,在家开农家乐比外出打工挣钱翻了十倍。“2013年以前,我一直在外地餐饮店打工,一年辛苦下来,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现在在自家房子内开起农家乐,一年能挣10来万元。”
为了让游客到紫溪彝村更有玩场,李兆奇还在自家的土地上种起了红梨、桃子,每到水果成熟时,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到此踏青采摘。
往里探寻,碧色的池塘搭配彝族特色的水车、栈道、亭台、楼阁,别有一番景致。村民杨大哥也通过开农家乐,每年稳定收入达到7万-10万元,家里买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杨大哥说:“来我们紫溪彝村吃饭,不仅仅是玩,更多的也是感受一种文化,实现了彝村群众“坐在家里就能赚钱”的美好心愿。”
记者了解到,通过村民在自家新居内开办农家乐、小客栈、旅游商品小店,招商引资引进让群众就近务工,实现了全村劳动力人员均有就业门路,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240元,增长到2017年的12673.5元,实现了经济收入翻番。形成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和谐共荣的良好局面,全村呈现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稳定。
中共楚雄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正明告诉记者: “紫溪彝村充分发挥餐饮住宿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规范了紫溪彝村片区旅游“农家乐”、客栈的规范管理,不断提升了接待服务水平。每年坚持举办火把节、彝族年等民族节庆活动,强化紫溪彝村的对外宣传,推进“农家乐”“美团”发展和地理标识。挖掘、展示特色村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风俗资源,实现紫溪向旅游村转变,推动乡村旅游业不断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