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时代 · 新征程 民族工作巡礼”特刊《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4)
发表时间:2021-08-30     阅读次数:     字体:【

 中国民族报推出“新时代 · 新征程 民族工作巡礼”特刊《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集中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铸就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为促进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更加璀璨绽放、繁荣发展,迄今为止,我们已举办5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挖掘各民族艺术的“珍珠”,延续中华文化血脉;11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持续唱响“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主旋律。

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名册)的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5项,占37.5%;在23个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民族地区有11个;在全国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少数民族遗产项目占1/3。在国务院公布的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品种丰富;通过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展演、舞蹈展演等平台,一大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作品得到抢救与保护。



舞剧《五星出东方》探索“让文物说话”的新路径,诠释各民族同生共荣的时代主题。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在祖国边疆地区,读唐诗、唱京剧、练书法……传统文化学味正浓;在东中部地区的学校,蒙古族舞蹈、新疆乐器、彝族刺绣……“民族文化进课堂”深受欢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用教育为孩子们搭建了文化认同的桥梁,埋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

在广西,“壮族三月三”“刘三姐”,这些源自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经过传承创新,已经成为全广西各民族共享、引以为豪的文化品牌,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节等舞台上大放异彩。在新疆,每逢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各族居民同吃一桌饭、载歌载舞;在东中部地区的民族班,每到中秋节、端午节,少数民族学生和当地师生、居民一起吃月饼、包粽子,分享传统民俗节庆文化……在文化共享、相互欣赏、交流互鉴中,各民族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全民学习、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历史性实现了“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目标。各地各族群众通过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了个人交流交往能力,拓宽了获得现代知识和信息的渠道。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梅雨镇娃儿嘴幼教点,测评老师在测试孩子的普通话。 邓翔沣供图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将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向多方位、多途径、多形式转变。《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三大史诗主题的电影、动画片、影视剧上线,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

在国家支持下,2000多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引领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小手艺带来大产业。苗绣、银饰、蜡染等民族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侗族大歌、佤族甩发舞等借力网络广泛传播,瑶浴、藏医等传统医药搭借现代养生理念的春风……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结合现代理念与传播手段,吸引越来越多游客踏足民族村寨,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文化赋能,民族地区旅游业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也增进了各族同胞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人重拾祖辈技艺,热衷于传承发扬传统建筑、服饰、饮食等文化。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正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56个民族的代表簇拥着运动会会徽入场。 王京广摄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奋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下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