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牟定县林业和草原局 刘 武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杨德祥)天然林是最大、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是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的主力军。牟定县自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把天保工程项目实施作为党史学习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全县林草干部狠抓天保工程项目发展机遇,紧紧围绕“资源增长、质量提升、生态良好、民生改善、林区和谐”的目标,全面部署、积极作为、精心组织,深入落实培育森林资源、提升森林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林区发展的责任,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核心,细化森林资源培育管护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1999年至今,国家和省州下达我县项目资金14763.73万元,分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森林抚育、森林管护和公益森补偿项目4个。几年来,我县共聘请护林员5035人对辖区内156.27万亩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管护,完成公益林建设22.53万亩,中幼林抚育4万亩,新建管护站所27个3735.82m2,修缮管护所3处255.42m2,建设野外监控视频1套,安装野外视频摄像头85个,架设林区管护所电路1条1.6公里,打深井1眼,新建和修建护林区道路5条20.13公里,购置无人机1架,通过聘请护林员参与管护,使156.27万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实现了管护能力提升、森林资源增长、林木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构建了稳固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
丰富的森林资源
延绵的青山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近年来,牟定县依托人工造林、人工林限伐、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森林管护和公益林补偿等天然林保护政策措施,构筑了缓绵不断的绿水青山,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等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构建生态屏障提供有力支撑。自实施天保工程一期项目以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由2000年的137.34万亩增加到156.27万亩,净增18.93万亩,森林面积由112.02万亩增加到138.22万亩,净增26.2万亩,森林蓄积由2000年的120.88万m3,增加到422.08万m3,净增301.2万m3,增长率达249.17%,年均增长15.06万m3,单位蓄积从21.2 m3/hm2增长到48.27 m3/hm2,增长2倍多,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58.3%增加到2020年的65.6%,净增7.3%,实现了森林面积、林木蓄积、森林质和覆盖率的四增长。
整齐的华山松林
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金荞麦、猴子木、喜树、龙棕等一些原本接近消失的野生植物重新在林中出现,以前没有的林麝、豹猫、树鼩等也不断从外地来牟安家落户,一些以前难得一见的小灵猫、岩羊、白腹锦鸡、猕猴和赤麂等野生保护动物不时在林间穿梭,白鹇、红隼、松雀鹰、普通鵟等二级以上保护鸟类在林中盘旋,野猪、兔子、野鸡等一般野生动物在林中栖息繁衍,数量呈几何性增长,过境候鸟种类、数量逐年增多。据统计,牟定县分布有种子植物149种、464属、874种,其中裸子植物8科、13属、22种,被子植物141科、451属、852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24科、371属、743种,单子叶植物17科、80属、109种,其中野生保护植物5种。动物资源有兽类36种、鸟类98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二级野生保护动物21种。为野生动植物生存和栖息提供了良好环境,有效维护了生态平衡。
古树参天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大幅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改善,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不断增加,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工程区水土流失大幅减少,河道、沟渠、库塘淤积的现象多年未出现,河水、湖水清澈照人。据水利部门遥感数据显示,牟定县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517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76平方公里;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日趋显现,灾害性天气逐年减少,降雨量持续增加,生态功能日趋完善,保障了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白腹锦鸡在林中漫步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日益增强。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森林资源在保护生态安全、绿化美化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储备增收资源等方面的作用被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当地干部、群众的爱林护林、建设绿水青山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自觉逐步形成,建设秀美家园的欲望更加强烈。
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全方位提升。基层管护站所的修建、办公设备的购置、林区道路的开通,实现了各管护站点通路、通电和通水,改善了管护条件,进一步夯实了林业基础,增强了林业发展后劲;野外监控视频建成,无人机投入使用,初步建立起现代化、数字化管护体系,使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得到及早发现,及时制止,筑牢了森林资源保护体系,防火道路的通畅、防火物资多样化,有效提升了牟定县森林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加快了地方经济发展。
乡村经济结构整合优化。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大幅提升,为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特色种植(养殖)等第三产业创造了条件,有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民增收,助推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林业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明显
林农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通过人工造林、中幼林抚育和森林资源管护的实施,使广大林农直接或间接从林业生产中获得较多实惠,增加了林区群众就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共计投入天保工程营造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32.27万元,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从事林业生产,通过聘请3905名护林员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年人均可获得管护报酬0.96万元,帮助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形成稳定的增收渠道,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成堆的野生食用菌
林农经济补偿不断增加。随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不断提高,使林权所有者得到应有的补偿不断增多,10年共兑现公益林补偿资金5843.36万元,涉及农户26万多户,户均每年增收224.7元,受益人口近百万人。
成堆且价值不菲的干巴菌
林农增收渠道呈现多样。几年来,全县依托天保工程项目建设,突出培植特色林产业,目前,全县云南红梨、江红李、核桃、冬桃、樱桃、花椒等重点经济林果达14万余亩,随着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改善了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等生长环境,野生食用菌和森林蔬菜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特色林产业和采摘出售野生食用菌和森林蔬菜收入已成为林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仅2020年,全县群众采摘出售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野生中药材和野生花卉收入达1.26亿元,收入2万元以上的占在家村组农户数15%,1-2万元的占在家村组农户数的52%,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效益已成为林区群众增收的重要钱袋子,绿水青山已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