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 大姚县农业农村局 李莉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杨德祥)“通车了,通车了”,这几天老家各种微信群无不在传播着这么一条喜庆的消息,抖音上各种美不胜收的小视频也霸占了大家的眼球。直到上周自驾回乡走了大姚最美乡村公路——范将公路,我更被深深震撼到了:过去从县城回老家自驾车要一个小时,现在走最美乡村公路只需20分钟,几年的时间,老家交通条件就得到了巨大改善,真可谓是沧桑巨变了。
我的家乡在楚雄州大姚县金碧镇将军村委会,距离县城20公里,盛产蚕桑、野生菌、水库鱼、李子等土特产品,曾享有“抬头摘李、弯腰捉鱼”的美誉,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都不算差,但就因为交通十分闭塞,过去到县城只有一条土路连接南永公路,晴通雨阻是最真实的窘况,哪怕前些年相继提升为弹石路、水泥路,但因为道路主要在人烟稠密的老村子通行,路窄弯急,只能通行摩托车和小型车辆,经济发展多年来依然十分缓慢。在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前,整个村民生凋敝,虽坐落在县城中心镇,居然沦落成了全镇唯二的贫困村委会,也正因为穷,外面的姑娘都不愿嫁到将军村,打光棍的男青年比比皆是。
多亏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来,国家对贫困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两年来我们村的蚕桑、蔬菜产业蓬勃发展,村庄基础设施也逐步配备齐全,村容村貌大幅改观。我们李咀小组更因为地质灾害隐患国家投入资金补助,实施了整体搬迁建房工程,家家住上了规划有序的小洋楼。对于我们在外工作的游子最振奋人心的消息是今年8月1日,新规划了线路的楚雄州最美乡村公路,即从南永路的范湾蜻蛉河南昌桥沿河直上连接将陆小河到将军水库坝埂的公路全线通车了。徜徉在7.6米宽的双向二车道柏油大马路上,路两边绿油油的水稻、玉米、桑园,仿佛置身于一幅浓墨重彩的乡村画卷里,真是“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啊。现在,就连我等驾龄不长的菜鸟级女司机也可以放心地开车回老家,在外的游子都奔走相告,纷纷开车回家乡体验最美乡村公路的惬意。在县城工作的我更是随时可回家陪伴父母,只需20分钟的车程,老家是想回就能回,随时可吃上妈妈用柴火灶做的饭菜,还带孩子到小时候拾过菌子的山上捡拾菌子,采摘父母种的农家菜带回县城吃,幸福感简直是膨胀到爆棚。
感恩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70年代末出生的我们这一代是多么的幸福,虽然没有饿过肚子,但也经历了物质困乏、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脚踏实地帮父母盘田种地、养猪、放牛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的艰苦岁月,怀揣着努力学习跳出农们最单纯的梦想而通过读书上大学成为了一名国家公职人员在更广阔的天地为人民服务,又赶上了生活富足的好时代,大家开上了私家车,过上了好日子。家乡这条路从窄变宽、从闭塞到通畅的变化承载着家乡人们生活变迁的记忆,更是家乡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的最真实历程。小时候我们到县城大多是靠脚走,往返要走八九个小时,赶街天不亮就得出门,要是带着农产品去卖,半夜三四点就得摸黑上路,开街时才能赶到街上卖。记得1991年起我到仓街集镇上初中接着到县城上高中,那个时候大多数家庭兴起了买自行车,为了我上学方便,家里用栽烤烟的钱花了近300元给我买了一辆结结实实的永久牌载重自行车,妈妈的打算是买个最结实的用一辈子,我以后可以帮家里驮山药来街上卖。六年的中学,当时个头瘦小的我和我家那辆大载重自行车在通往家乡的这条土路上不知奔走过多少个来回,雨季泥滑路烂,连人带车滑倒是常有的事,最艰难的是车轮上粘的泥巴把轮子卡死了,还得扛着车走。工作以后,直到2005年县城到家乡的路铺成了弹石路后,骑车回家就好多了,2013年,家乡的路铺成了水泥路,私家车也随之兴起,出出进进倒是便利多了。但随着车流量的增大,水泥路是沿村庄修的,只有3米宽,通行依然不顺畅,逢年过节车辆一多堵车能堵几个小时,平时大货车也通行不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都要比县城周边交通便利的地方低几角钱。
如今,家乡通了楚雄州第一条最美乡村公路,回老家更易如反掌了。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不知不觉间家乡的小洋楼越来越多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就拿父母来说,虽年近七旬,每年还能卖蚕茧收入一两万块钱哩。美丽、宜居乡村的气息真的感受和体验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征程已扬帆起航,老家也与全国一道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路上。
最美乡村公路期待与您邂逅,欢迎您来我的家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