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民族经济 >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我从粮食工人到省报记者的采写追求
发表时间:2021-07-21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杨德祥)我从事新闻采写工作近40年,在云南经济日报当记者25年,经常有人问我,你从粮食工人成长为省报记者,决窍是什么?经验是什么?我总是耐心的告诉他们:“热爱就是老师!”

到目前为止,我22年主编《云南经济日报·楚雄经济》、《云南经济日报·川滇经济》特刊1300多个版面((每个版面7500字))。我先后在省内外100多家媒体发表稿件,被中央、省、州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采用各类稿件8900多件次(有的一稿多用),70多次获中央、省、州各类奖励。其中,2002年8月《彝山忠魂——记孔繁森式的好干部臧金贵》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好新闻三等奖。我由于多次积极参加抗震救灾、自然灾害抢险报道工作,2008年11月8日,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给我颁发了“奋不顾身报道灾情,倾情倾心爱洒彝山”的锦旗,荣誉鞭策着我奋力拼搏。

云南经济日报 主编 记者 杨德祥


回忆近40年来采访写作经历,从粮食工人热爱业余写作到记者岗位,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浮想联翩,对新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真叫我难以忘怀!


工作之余 挑灯夜战

我今年59岁,出生于1962年11月22日(农历冬月22日),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宜就镇地什苴村农民家庭。我1980年在永仁一中高17班高中毕业,高考落榜。1982年11月,参加永仁县劳动局组织的招工考试,以考分名列第一的成绩,同年12月被县劳动局录取,分配到永仁县粮食局。永仁县粮食局领导安排我到永仁县最边远的永兴傣族乡灰坝粮点工作,当粮食保管员。灰坝粮点离永仁县城一百多公里,当时连我在内只有3个职工(除我以外,还有刀彩金,杨锡金),担负着小庄、灰坝、白马河3个村公所的粮食收购销售工作,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山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在那艰苦的环境里,我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与农民促膝交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在那边远偏僻的山沟,没有公路,交通十分闭塞,来来往往全靠两条腿,一抬脚就踏上四川省攀枝花市太平乡的领土;没有电灯,晚上全靠马灯、煤油灯照明;没有自来水,吃水用肩挑;一年到头,很难看上电影、吃上新鲜猪肉。在那里,邮递员一个星期才送来一次报纸信件。每当邮递员送来报纸,我总喜欢认真阅读报纸上的文章,很快就有了看报纸的“瘾”,听收音机也成了习惯。有的文章让我高兴、激动,激动之余,我萌发了给报纸、广播、电台写稿投稿的念头。工作之余,我根据自己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学着给报纸、广播、电台写稿投稿,没有方格稿纸,就用复写纸自己动手画,没有信封就自己动手做,稿件用信封封好后就交给去村外赶街或办事的人,请他们带到两个多小时山路外的永兴傣族乡街头邮电所投寄,尽管一篇篇艰苦之作石沉大海,我也不气馁,仍然坚持挑灯夜战,苦苦追求,心里想,登不了报纸就算是向编辑老师汇报我的学习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的,我写的一些“豆腐块”、“萝卜条”、“火柴盒”文章在省、州、县的广播、电台上播出或在报纸上刊登了,我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山区群众知道我喜欢写新闻报道后,积极地给我提供报道线索,我利用休息时间或下乡工作的同时进行采访。回来后,利用晚上时间在煤油灯下写成稿件,只要有空余时间,我都进行新闻基础知识的学习。所写的稿件陆续被新闻单位采用,1983年我在下乡与农民交谈中,得知小庄、灰坝、白马河3个村公所的傣族农民一年到头很少看上电影,傣族农民们迫切希望改变这种枯燥落后的文化生活状况。于是,我在多方核实了解情况后,写了《电影队的同志应为山区民族想一想》一稿,投给了《楚雄报》,该报在当年7月9日二版刊登后,州民委十分重视,专门拨了一架平价电影机。在这篇稿件刊登3个月后,这3个村公所的群众有了自己的电影队,经常看上了电影,丰富了边远山区傣族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当时的永仁县粮食局局长祁朝林等领导看到我喜欢写文章,1985年4月25日把我调到离永仁县城只有28公里的我的家乡宜就乡粮管所工作,并语重心长地鼓励我今后要继续积极地学习,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积极向新闻单位写稿投稿。在宜就交通方便了,有了电灯、自来水,邮递员一个星期送来三次报纸。我调到宜就乡粮管所后,粮所领导根据我喜欢采写新闻报道的特点,分配我搞农村管理工作。农管员的工作任务就是春抓生产,夏抓生活,秋抓入库,冬抓节约,把有关粮油购销方针、政策传播到农村,再把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收集上来。也就是说农管员的工作任务就是下乡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农村管理工作给我采写新闻稿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了进一步搞好业余报道工作,我自费购买了自行车和照相机,写稿更勤奋了。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更加爱看报纸、听广播、听收音机、写稿子了,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了我的文章,听到广播电台里播出我采写的稿件时,我的心情都要激动一番,从内心深处默默地十分感谢编辑老师和领导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朋友们也鼓励我大胆多写稿,并积极给我提供报道线索。我在写稿的过程中,坚持请有关领导和同志审核稿件所写内容,准确无误后才投给编辑部。在写稿件的过程中,我能正确处理好写稿与工作的关系,不是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采写稿件上,而是每次下乡都想方设法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进行新闻采写活动。我先后结合粮食工作,写了《粮所补付小麦款,群众赞扬风格高》、《朱永忠十年向国家交粮十三万斤》、《人走茶不凉、温暧老人心,宜就粮所坚持做好走访慰问退休老人的工作》等200多篇宣传粮食工作方面的稿件,都被新闻单位采用。《永仁县救灾粮全部落实到户》一稿被《云南经济报》和《楚雄报》采用后,县粮食局领导受到州级领导的表扬;《永仁县需要200万斤大米》的消息在《云南经济报》等报刊上发表后,永仁县粮食局很快收到省内外50多封信函和电报,很快购足了急需平抑粮价的200万斤议价大米。当我知道县粮食局需要推销菜油、大豆、标一大米、糯米时,我又写了《永仁县待售一批议价粮油》一稿,《云南经济报》等报刊刊登以后,这批议价粮油先后得到了销售。写稿促进了工作,领导更支持我写稿了,经常给我提供报道线索。我还认真办好我们宜就粮所大门口的黑板报宣传粮食政策,及时表扬粮油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公布粮食油料入库进度,调动了农民交粮种粮的积极性。我坚持这样做的结果,使领导和职工都比较满意。1991年9月,永仁县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暴雨洪涝自然灾害,我被抽出参加县上粮食灾情调查组工作,不畏艰辛,顶风冒雨,利用自己的老式海欧牌照像机抢拍摄出120多幅优良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照片,供州、县粮食部门存档,受到表扬。我所写来的来信《要注意解决好群众晒粮难问题》稿件,1990年8月27日在《云南日报》刊出后,1991年2月13日荣获云南日报舆论监督奖励基金会二等奖。《返销粮不是太阳光,哪能家家都分享》被《粮油信息报》社评为1989年度好标题。

1986年,我看到宜就乡卫生院住院部又矮又黑,建于50年代,曾经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但是,由于没有资金新建,病人住院只能仍然住在危房里。危房墙体有的已经开裂倾斜,有两处墙体用木头顶着,情况比较危急,我了解清楚情况后,拍摄了两张照片,投给了《云南日报》,《云南日报》在当年9月22日三版“读者来信”专刊“有目共睹”专栏刊登后,引起了省、州卫生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拨出专款到宜就,新建了明亮宽敞的宜就卫生院住院部,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不少干部群众都说我道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把我当知心人,经常给我提供报道线索,找我谈心里话。当然,也有个别同志对搞业余宣传报道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我写稿是图稿费,吹捧领导出风头,拍马屁,不务正业。我想,既然自己已经热爱上新闻报道工作,就要勇敢地走下去,只要搞好本职工作,实事求是地写稿,就什么也不怕了。

云南日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楚雄日报等媒体经常给我寄来编辑出版的通讯业务书籍,给我提供了精神食粮,我每一期都认真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并把新闻理论知识运用于采写实践中,写作新闻的质量逐步得到提高。我在一次阅读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发的《云南广播通讯业务》的时候,看到文山州人民广播电台胡光儒写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谈谈胡光儒是怎样从小学毕业生成长为新闻记者的?》文章后,从中得到启发:胡光儒是小学毕业生都能成长为记者,我是高中毕业生,只要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当上新闻记者!于是,我有了当新闻记者的念头。

为了系统学习新闻写作理论知识,1988年、1989年我两次自费到州上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成人招生统一考试,终于考上云南大学新闻函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挤时间边认真学习新闻理论知识、边深入采访写稿。有的同志对我说:“你何苦啊!搞粮食工作,学新闻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又是自费,新闻大专文凭在粮食部门又不起作用,不加工资;想当记者,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些冷言讽语始终没有动摇我刻苦学习新闻的决心。


苦练内功 愿望成现实

我经过不懈的努力,三年的函授学习圆满结束,取得了国家承认学历的云南大学新闻专科文凭。当时的中共永仁县委宣传部部长刘祥武和永仁县广播电视局李龙元等领导为了培养我更好的成长,1992年6月,把我调到永仁县广播电视局工作,任专职记者兼通联工作。1993年11月由工人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我当上记者,采写的路更宽广了,所采写的稿件除在永仁县广播电台播出外,还积极坚持向省内外多家报刊电台投稿,提高永仁知名度。在永仁广播电视局上班期间,我连续三年被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由于我写稿投稿较多,我所在的永仁县广播电视局也被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先进集体。

杨德祥记者证


根深叶茂 新闻战线显身手

由于我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工作出色,多次荣获《云南经济日报》优秀通讯员一等奖,1996年初云南经济日报社总编杨新民等领导亲自深入山区永仁县考察我,1996年4月1日借调到云南经济日报楚雄记者站工作,1996年9月把我正式办理了调动手续调到云南经济日报社驻楚雄州记者站工作,任专职记者、常务副站长。到云南经济日报社驻楚雄州记者站后,我的工作担子更重、更繁忙了,报社要求我每月采写稿件5至7件,我月月都超额完成任务。

云南经济日报社2000年10月聘任我担任《云南经济日报·楚雄经济》特刊主编;2001年12月,我获得了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2008年1月获得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发的《注册高级商务策划师》资格证书;2009年2月获得了美国西南国际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2009年1月9日我主编的《云南经济日报·楚雄经济》专刊被云南经济日报社评为2008年度优秀专刊及先进工作者;2009年9月8日云南经济日报社颁发给楚雄记者站,为在“7·09”姚安6.0级地震中反应迅速、行动及时、不怕苦和累,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报社争得了荣誉。

杨德祥主编聘书


为了进一步加大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对外宣传力度,在报社编委、楚雄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在全省各地州记者站中率先于1997年8月21日,在《云南经济日报》上开辟了《楚雄版》,在“告读者”中明确提出:《楚雄版》是为进一步宣传楚雄,提高楚雄州知名度,促进彝州经济腾飞而创办的,也是报社面向基层,增强可读性的一项措施。它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让彝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彝州,为彝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原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吴朝顺,为《楚雄版》题词:“办好云南经济日报楚雄版,促进彝州经济建设”。原楚雄州人民政府州长罗正富为《楚雄版》题词:“办好云南经济日报楚雄版,让彝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彝州”。在云南经济日报社和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州人大、州政协的关心支持下,经有关新闻出版部门批准,2000年10月20日我又创办试刊了对开《云南经济日报·楚雄经济》(是《云南经济日报》的5、6、7、8版),应报社领导厚爱被聘请担任主编,试刊得到楚雄州各级领导的极大重视和支持,收到积极效果,使《云南经济日报·楚雄经济》于2001年1月3日正式创刊,2002年10月1日,我又把《云南经济日报·楚雄经济》改革为彩色对开大报,深受群众的欢迎、鼓励和好评。根据2013年3月6日攀枝花党政代表团到楚雄,与楚雄州党政代表团交流,双方共同达成,规划共绘、通道共建、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共同建设友好城市,加强合作协作,都提出希望有宣传交流平台的共同愿望。2013年3月底,我在原《云南经济日报·楚雄经济》基础上开辟了《云南经济日报·川滇经济》园地,旨在“打造川滇交流平台,促进川滇经济发展,让川滇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川滇”。更好地把攀枝花市和楚雄州两个川滇交接黄金线上的城市紧密相连接,达到双方进一步加强了解,相互学习,互联互通,共同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和友好城市,共同提高发展的目的。自《云南经济日报·川滇经济》园地开办以来,得到中共攀枝花市委宣传部和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中共楚雄州委外宣办、楚雄州人民政府新闻办,中共攀枝花市委外宣办、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分别发出红头文件作为本刊的指导单位,双方宣传部并于2016年6月10日在攀枝花市召开《云南经济日报·川滇经济》宣传交流座谈会,2016年初我开通了《云南经济日报·川滇经济》公众号,2019年11月8日记者节开通了《云南经济新闻网.楚雄频道(川滇频道)》,为楚雄州和攀枝花市对外宣传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2000年1月15日早上6时9分和7时37分,楚雄州姚安和大姚一带发生里氏5.9和6.5级强烈地震,我凭着职业的敏感性和经历1995年武定县“10·24”6.5级地震经验,意识到一场灾难降临了,这是一件突发大事件。于是,我马上与同事赶到州地震局了解清楚地震基本情况后,打电话到报社汇报了地震的基本情况,随后与同事李应春专车赶赴姚安、大姚地震灾区,重点深入重灾区光禄镇、官屯乡、龙岗乡的村社,实地到灾民家中查看和了解灾情,进行采访写作。我在龙岗乡下兴屯到灾民欧阳是的家中,看到他家四代同堂,有老有小,家人又生病,灾情较严重,天气寒冷,就把自己车上随车带着的3件衣服送给他家穿。在官屯乡上大村一社采访时,天已经黑了,但我仍然坚持查看采访,与灾民谈心,黑夜中,在当地群众的支持配合下,查看了那里的学校、粮站及农户家庭的受灾受损情况,与农民、教师、工人、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交谈,并住在官屯中学院内的简易帐棚内。那几天,灾区每天都要发生几次有明显感觉的余震,但我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分白天黑夜,坚持查看了解灾情、采访、照相、写稿发稿,先后采访写作了24篇有关地震灾区的稿子发到有关新闻单位,仅1月20日一天的《云南经济日报》一版上就刊发出了我采写的三篇稿件;2月8日《中国减灾报》一版上刊出了我拍摄中央、省、州党政领导奔赴灾区查看灾情的照片;2月22日《中国减灾报》头版头条又刊出我采写的稿件《温家宝慰问云南地震灾区,考察有关部门的防灾工作》;2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的《警钟长鸣报》刊出我写的2000多字的通讯稿《地震无情人有情,为民负责好村官》。为了这次地震采访,我先后自费支出专车采访系列费用2000多元,从经济效益讲是“倒贴黄瓜二两”,但从中央到省州的报纸电台都刊发或播出了我在地震灾区采写的这些稿件,在群众中反映较好,我心里也是甜的,有人开玩笑称我是吃得苦、耐得劳、下得功夫、不怕死的“战地记者”。

杨德祥(左2)在大姚县“7·21”地震时,到昙华乡麻秸房村委会的临时办公点与大红山村民采访座谈


杨德祥(右1)2020年2月春节新春走基层,深入双柏县边远贫困山区
采访受灾地区的群众


写臧金贵扶贫稿件犹如星星之火 引导彝州文化产业大外宣大发展
我多年多次深入地震灾区不怕苦和累,积极参加楚雄州的抗震救灾、泥石流自然灾害等灾情宣传报道。2003年8月,云南经济日报社驻楚雄州记者站收到了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发来的一封感谢信,信中对云南经济日报社及楚雄州记者站在大姚“7·21”地震后的抗震救灾过程中记者直接深入救灾现场,为灾区人民鼓与呼,为鼓舞灾区人民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而做出积极贡献的行为进行了感谢。2008年11月8日记者节,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给我颁发了“奋不顾身报道灾情,倾情倾心爱洒彝山”的锦旗,荣誉鞭策着我奋力拼搏。


主动采写孔繁森式好干部臧金贵宣传报道。我是第一个宣传臧金贵事迹的省报记者。2000年2月的一天,从深圳中国招商银行到永仁县挂职的副县长臧金贵,到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看望永仁县在该校读书的贫困学生,我在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书记李锦昌、副校长杨建明的介绍下认识了臧金贵同志。臧金贵高大的个子,结实的身材,皮肤黑里透红。尔后,永仁县莲池中学的肖莹莹老师,永仁县旅游局局长陶大和,分别要我一定写写臧金贵同志的事迹,他们给我寄来臧金贵的工作述职报告和宣传臧金贵事迹的一些素材。我认真看完臧金贵的述职报告和两位朋友寄来的材料后,被臧金贵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和精神所感动,心里想着,脑里思考着,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臧金贵事迹的这篇文章写好、写出去,在我的同事帮助下,我挑灯夜战,写成了三千多字的通讯稿《为了彝州贫困县的腾飞——记永仁县副县长臧金贵同志》,通过传真机把稿件传真给永仁县政府办公室的秘书李发志,交给臧金贵同志审核。臧金贵同志对这篇稿件进行认真审核、修改、补充材料后,又把稿件交给永仁县政府办公室他的秘书李发志,通过传真传回给我。在臧金贵精神的鼓舞下,我紧接着又修改补充重抄处理稿子,经过修改补充后的这篇稿子全文四千多字。3月10日,我把《为了彝州贫困县的腾飞——记永仁县副县长臧金贵同志》这篇通讯稿子,分别送寄给楚雄州委党史党建编辑部副主编起向聪、楚雄彝族自治州广播电台“经济时空”编辑翁卫华、云南《支部生活》杂志社副主编谢红、永仁县广播电视局主管宣传的副局长赵云海和云南日报社、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并亲自把这篇稿子交给从大理过来路过楚雄准备赶往昆明的云南经济日报社副总编周文敏,还把所写的稿子复印后寄给永仁县莲池中学的肖莹莹老师和永仁县旅游局局长陶大和各一份,请陶大和看后转交给副县长臧金贵。臧金贵同志十分感激,亲自给我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大约过了十多天,臧金贵同志到楚雄办事,与陶大和一起专门到记者站来找我,由于我外出,他们没找到我。事后,陶大和对我说:臧金贵同志专门去找你,对你表示谢意,没找到,他就赶回永仁去了。这样,我错过了又一次与臧金贵同志见面交谈的机会。4月14日至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广播电台“经济时空”节目由翁卫华编辑播出了我写的宣传臧金贵同志的《为了彝州贫困县的腾飞——记永仁县副县长臧金贵》稿件。4月26日,我得知臧金贵同志积劳成疾病逝的消息后,及时与永仁县委办副主任李永志等同志取得联系,对臧金贵病逝和追悼会的情况进行了解后,又一次对臧金贵这篇通讯稿件进行补充寄出,第二次寄出的稿子题目为《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记孔繁森式的好干部臧金贵》。楚雄州委党史办4月底出版的《党史党建》杂志第二期以《扶贫好汉臧金贵》为题刊出了我写的这篇通讯。《云南经济日报》5月14日在一版上以《彝山忠魂——记孔繁森式的好干部臧金贵》为题刊登了这篇通讯,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这篇文章后来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三等奖。云南《支部生活》第七期也刊出了这篇通讯文章。我所写的宣传臧金贵的通讯刊出后,与其它新闻媒体形成合力,使臧金贵事迹在华夏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国内数十家新闻媒体聚焦楚雄、聚焦永仁,采访宣传臧金贵事迹。楚雄州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杞正发、楚雄民族中学学生李国盛、楚雄市北城小学六(5)班学生杨晓丽,看了《云南经济日报》5月14日我写的《彝山忠魂》通讯后,分别给报社写来了热情洋溢的读后感。由于臧金贵生前分管旅游工作,我又采访永仁县旅游局局长陶大和,深挖臧金贵事迹,写成《与臧金贵在一起的日子》,发表于7月12日《云南经济日报》一版。原楚雄州委组织部部长罗志明问我:“你咋会在3月份就会想起来宣传臧金贵?”我如实告诉罗志明部长说:“是永仁的几个朋友给我提供了宣传臧金贵的素材,要我一定好好宣传臧金贵,是臧金贵踏实的工作精神鼓舞了我”。中共楚雄州委决定追授臧金贵“优秀共产党员”、“扶贫攻坚好干部”光荣称号,并号召全州人民向臧金贵同志学习后,我又及时写了《楚雄州广泛掀起学习臧金贵的热潮》在《云南经济日报》5月18日报眼上刊出。6月6日,中共云南省委追授臧金贵同志“优秀共产党员、扶贫攻坚优秀干部”荣誉称号,我又及时宣传报道。臧金贵后来被肯定为全省、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不少领导干部纷纷赞扬我写臧金贵这篇通讯典型抓得好,文章写得好,既配合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中心,抓住了时代跳动的脉搏。写臧金贵扶贫稿件犹如星星之火,引导彝州文化产业大外宣大发展。

杨德祥获奖证书


我采访优秀扶贫干部臧金贵事迹引导引发的强烈效应。我采写臧金贵的系列报道,在永仁、在彝州、在云南、在深圳引起较好效应,引起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编导李亚威高度关注。2000年,李亚威受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委派,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采访拍摄扶贫干部臧金贵的事迹,电视专题片名字为《臧金贵——一个生命的倒计时》热播云南、热播深圳、热播全国。李亚威和她的团队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抢救挖掘拍摄创作了41集从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中国彝族大歌》、《油菜花开》、《爱在远山》等优秀纪录片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较大较好反响。至今,她已帮助彝族拍摄了上百集的作品,将作品推到了国内外。

2017年5月19日,由楚雄州荣誉市民李亚威创建的楚雄技师学院影视学院揭牌成立。不少领导干部夸奖说,宣传优秀扶贫干部臧金贵、宣传深圳招商银行扶贫,引领彝州文化产业大外宣大发展大繁荣,杨德祥记者是引导者引领者,功不可没。

招商银行20余年定点帮扶永仁,传递着两代人脱贫梦。在扶贫工作中,臧金贵在永仁县宜就镇潘古里村委会大河波西村认领的两名结对帮扶孤儿,是两个好学上进的孩子,臧金贵夫妻资助他们继续学业。这两名结对帮扶孤儿哥哥叫山吉文和弟弟叫山吉武,就是当时臧金贵收养的干儿子。2015年9月共产党员山吉文从招商银行昆明分行接过扶贫的接力棒,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维的乡维的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维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一干就是6年,直至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6月份他开始回到单位招商银行昆明分行上班。

杨德祥(左)采访全省全国优秀扶贫干部臧金贵的干儿子山吉文(右)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今年6月,优秀扶贫干部臧金贵的干儿子山吉文完成了永仁扶贫任务,实现了父子扶贫心愿,回到单位招商银行昆明分行上班。2021年5、6月份,我又多方采访写出六千多字通讯稿件《臧金贵 山吉文“父子”的扶贫故事》,在多家媒体刊发,引起较好效应。

2021年6月10日19时46分07秒,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发生“5.1”级地震灾害,我亲自与同事周家琼冒雨几个小时赶往双柏县安龙堡乡地震震中灾区了解灾情,深入灾区的学校、村庄、抗震应急救援队伍进行采访,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消息,先后报道了《云南楚雄州双柏县发生5.1级地震 震源深度8千米》、《南华县住建局紧急派出12人专家队伍支援双柏县抗震救灾》、通讯《党旗在抗震救灾一线高高飘扬——南华县住建系统党员先锋队驰援双柏抗震救灾》,采写了3627字通讯《楚雄州双柏县发生5.1级地震有关部门连夜奔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采写了2329字通讯《公路交通损毁到哪,道路抢险的队伍就在哪!——楚雄州交通运输系统道路抢险驰援双柏抗震救灾现场》、采写了6888字的专题专版通《“6·10”双柏5.1级地震发生后 抗震救灾他们在行动》等稿件在多家媒体刊发。同时,我通过楚雄州红十字会,个人向双柏地震灾区捐款1000元,用于支持“6·10”双柏地震灾害救援,献了一份自己的爱心。

今年6月杨德祥(中)在双柏县安龙堡乡震中地震棚采访受灾群众


苦去甜来 爱拼总会赢

我写稿近40多年来,我的星期天和节假日基本上都是在采访写作中度过,根本记不清为了采写新闻而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和星期天,根本记不清有多少次带病坚持采访写作,也根本记不清楚有多少次忙于采写而废寝忘食。只知道很少睡懒觉到早上8点钟,晚上时间经常看书看报、写材料。随时随地处处留心观察,时时刻刻不忘记做采访写作新闻报道的有心人。除了睡觉、吃饭外,不是看书报,思考问题,就是打电话了解情况或者是看材料、写材料,基本做到了眼勤多看,耳听八方,腿勤多跑、不耻下问、手勤多写,对新闻工作基本上是随时都全身心投入了。

2006年2月,我的个人新闻作品集《情系彝州鼓与呼》一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全书分上、下册,共收入872件作品,90多万字。我主编的另一作品集《彝州经济八面观》也于2009年底出版发行,全书共计400多万字,由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2013年10月1日国庆节,被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国史人物档案网编辑委员会、中国收藏交流协会评为“全国新闻传媒杰出贡献人物”;2014年8月16日被中华儿女报社、、人民政协报社、《新天地》杂志社、中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评为第十二届“建设美丽中国·本年度500强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通讯《“一园五区”擎起产业发展大旗——楚雄工业园区“倾力打造国家级工业园区综述》荣获第十二届”新世纪之声·美丽中国“新闻类“银奖;2014年10月16日,被评为“建设美丽中国·2013度传递正能量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2014年1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给我颁发了从事新闻工作30年,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

杨德祥从事新闻工作30年证书


杨德祥荣誉证书


当别人问我多年来采写新闻报道的经验和体会是什么时,我说:经验没有什么,还需要正好学习,平时主要是多看报纸、多听广播、多看新闻,腿勤多跑,眼观六路,不耻下问,耳听八方,勤于思考,多写多发快写快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热爱的新闻事业,我活得很累,很辛苦,很紧张,由于长时间写稿、编稿、审稿和看报刊,我戴上了五百度的近视眼镜,甚至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但我决不后悔,因为我深深爱上了新闻工作这一高尚而神圣的事业,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心里也是甜蜜蜜的,我乐意这样苦一辈子,愿把终生献给党的新闻事业,哪怕是还有一口气,我都要为党和人民鼓与呼!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真理!前人有总结,今人有体会!

 
上一篇:牟定:种下希望 添了绿
下一篇:大姚县开展农机装备需求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