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网讯(李学友 民族时报记者 陈明海 )杨方村,是雨露白族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距县城14公里,搬迁安置77户2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8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4%。
“感谢共产党、感谢党委政府,让我们从大山里搬到这么漂亮的新农村,还为我们提供公共服务岗位,按月领工资,做梦都没想到呀”,70余岁的易地搬迁安置群众张学海说。
近年来,雨露白族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县党委政府的关于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全乡发展的重要机遇,与经济社会工作同研究、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有力促进了全乡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进步。
强组织、重宣传,共谋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一是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任双组织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的根本遵循。二是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入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的作用,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三是采取专题辅导、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等方式,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引导干部职工全面正确地理解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宗教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加深对“五个认同”的理解,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充分利用学校园地,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民族知识及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拓宽广大青少年的知识面,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进了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打牢“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感党恩、跟党走,共享民族团结发展新成果。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抓基础建设,补齐民族事业发展短板”作为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的头等大事,多方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全力加强山、水、林、田、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党委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决策部署,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创建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一同谋划部署,精准施策,全乡3个贫困行政村、382户1426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退出。二是全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两免一补”、营养餐和贫困人口教育帮扶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全乡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为10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特殊疾病门诊和慢性病门诊医疗待遇扎实推进,群众就医得到全面保障。完善城乡低保救济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做好医疗救助、双拥优抚安置、残联、老龄工作及救济救灾工作困难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三是投资390万元,用于白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建设白族文化传习所和上力戈民族团结示范村。投入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372.5万元,建设大村、罗文、洒披武、铅厂、镇模河5个村委会老年活动室和17个村组文化活动室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化生活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投入资金10万余元,建设雨露乡白族文化共享空间,为保护、传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提供平台。四是在抓实烤烟、水稻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冬枣、沃柑、杨梅、软籽石榴、辣椒等特色产业,种植特色林果3000余亩;依托罗文养殖小区,正邦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全面提升全乡人居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挪穷窝、换穷业,开启安居乐业新生活。
立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实际,于2016年开工建设雨露白族乡易地扶搬迁安置点(杨方村)。一是围绕“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思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征求搬迁群众意见,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选址在特色小集镇新区。结合民族乡实际,注重突出民族特色,住房外观统一按白族民居风格设计。二是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制定了《安置点农户后续发展规划》,实施“一户一业”产业推进行动,开展就业培训,在乡政府及其下属站所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组织到企业就近务工和外出务工,加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稳步增加搬迁户经济收入。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有23人稳定外出务工,3人聘用为乡村公共服务岗位人员,4人聘用为护林员,2人聘用为公益性岗位人员,3人聘用为公路养护员,1人聘用为烤烟辅导员。三是按照“建制度、强治理、促和谐”的原则,在杨方村成立党支部,建设调解室,在群众中大力推广“楚雄治理通”运用,强化基层治理;成立白族协会,强化家风建设,大力弘扬尊老、爱老、敬老传统美德,积极探索运用脱贫攻坚成果,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感恩奋进、和衷共济,全身心投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来,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形成人人维护团结、人人促进团结的良好局面。
互促进、互交融,共唱民族团结幸福歌。
乡党委、政府依托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积极支持挖掘、保护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高度重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是收集整理特色民族文化。全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10人,农村业余文艺队24支。目前全乡共收集整理出力戈、果乐、雨露、罗文灯班灯谱4本、民间传说35篇、歌谣谚语620篇、歇后语55条、诗词60首、白族调子30首。完成芦笙舞、大刀舞、霸王鞭等舞蹈视频录制。2017年2月,“雨露正月初八灯会”被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公示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挖掘整理工作。邀请县级相关部门到雨露白族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挖掘整理工作,完成了《南华雨露白族溯源初探》撰写,详细记录了雨露白族来源等内容;完成胎盘石、罗摩石传说文字记录,以文字、图片、书法、音乐、美术等记录雨露文化发展历程和美景。三是传承白族特色饮食。结合白族传统饮食习惯,推出“地道白族土八碗、品味雨露解乡愁”,推动民族特色饮食业发展。同时,通过发展饮食业带动辖区市场繁荣,促进群众增收。四是加强“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在当地白族群众当中遴选优秀人才进行“网红孵化”,充分利用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将民族音乐、舞蹈、雕刻、服饰文化和极具民族特色的习俗与网红经济相结合,通过培养“本土网红”,助力民族文化传播和特色农产品销售。五是在尊重和保障白族、彝族、苗族等各少数民族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前提下,当地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通婚、语言互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充分发挥雨露白族乡民族文化广场作用,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
中国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如今的雨露白族乡,民族文化日益浓厚、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各民族亲如一家、荣辱与共、团结互助、艰苦创业,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美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