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乡村振兴 >
跑好“最后一棒”,这项事业,即将全胜!
发表时间:2020-10-16     阅读次数:     字体:【

10月15日下午,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昆明举行。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拿出“大事难事看担当”的境界攻碉堡,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打冲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齐心协力跑好脱贫攻坚“最后一棒”,一鼓作气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长阮成发主持,省委副书记王予波宣读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表彰全省2020年脱贫攻坚奖获奖者的决定,省政协主席李江出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呈现历史性跨越,干部队伍作风得到砥砺锻造,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苦干实干铸就的脱贫攻坚伟大史诗中,涌现出一大批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先进典型,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会议表彰了获得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奖的123个集体、330名个人。同时,表彰了7个东西部扶贫协作先进集体、33名先进个人。

获奖代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县长李开德,富宁县木央镇木杠村党委书记农宁安,广东省珠海市对口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扶贫协作工作组成员王栋,云南彝人农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诗怡,上海市挂职牟定县副县长王良华作先进事迹报告;红河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如方讲述了因公殉职的红河县三村乡原党委副书记兼补干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吴志宏的先进事迹。

陈豪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云南脱贫攻坚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部属高校、上海市、广东省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敬意。

“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陈豪提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在学习先进中提升自我,在对标先进中接续奋斗,在争当先进中建功立业,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陈豪指出

云南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贫困宣战的一个缩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要把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一以贯之坚持下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巩固深化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机制,总结运用抓落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分激发调动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陈豪强调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越到最后关头,越要保持定力,越要坚定信心,越要奋勇攻坚。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毫不松懈抓实产业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问题整改和查缺补漏、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工作,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党和人民兑现庄严承诺、交出满意答卷。

会上,与会人员观看了纪录片《决胜脱贫在今朝》。

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出席主会场会议,并为脱贫攻坚奖获奖代表颁奖。

省直各部委办厅局,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民团体、高等院校、省属企事业单位、中央驻滇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广东省扶贫办、中央定点扶贫单位扶贫办负责同志;全省脱贫攻坚奖获奖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各州(市)、县(市、区)设分会场。

不负历史使命 兑现庄严承诺


15日,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亮出一份云南脱贫攻坚成绩单,这是一份用无数汗水心血乃至生命铸成的丰碑:2015年至2019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613.8万人脱贫,年均减贫12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2%,8502个贫困村已出列8073个,88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79个,未摘帽的9个贫困县今年11月底前将全部完成退出工作。

诺言千钧,信念如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云南考察、两次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为云南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牢记殷殷嘱托,近年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困扰云南的绝对贫困即将历史性地成为过去,区域性整体贫困将得到切实解决。

△2019年4月,怒江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再接再厉,奋发图强。

脱贫攻坚体系不断健全

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按照“尽锐出战”要求,云南省把最优秀的干部选配到脱贫攻坚一线,推动精锐部队向贫困地区集结,与贫困群众并肩战斗。多年来,我省累计派出19.47万干部驻村帮扶,4.85万干部担任第一书记,2.55万个单位挂包8502个贫困村,75万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成“亲戚”;5291家民营企业、商会参与扶贫,驻滇部队定点帮扶41个贫困村,构建了“党政主责、部门同责、干部主帮、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创新“五查五看三评四定”识贫机制,做到靶向精准。以“户户清、村村清”为抓手, 88个贫困县项目库、8502个贫困村施工图,186.9万贫困户的帮扶措施全面做实,形成了规划“一张图”、实施“一本账”、工作“一盘棋”、考核“一张网”,做到精准施策。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攻坚保障。不断完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13亿元,省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730亿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4817亿元,发放小额扶贫信贷538亿元,中央企业集团投入帮扶资金82.9亿元。

贫困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云南省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2015年至2019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70元增加到10771元,年均增长1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协同攻坚,云南8502个贫困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光缆,88个贫困县县级医院、1023个乡镇卫生院、8502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88个贫困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目前,在完成乡镇、建制村通邮、通客车的基础上,我省通过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努力发展农村物流,助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解决。脱贫攻坚以来,我省建成安置房24.5万套;实施危房改造130万户,实现“住人无危房、危房不住人”;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贫困家庭辍学孩子实现动态清零;健康扶贫“三重保障”100%覆盖,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88.8%。贫困人口饮水达到安全标准。

贫困地区发展明显加快

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顶梁柱”,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为依托、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为思路、以“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融合化、品牌化”为方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为抓手,大力推动扶贫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我省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产业有特色、带贫有机制、增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新路子。通过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168.53万户,基本实现了产业到户全覆盖;各类带贫新型经营主体达2.85万个,带动贫困户168.03万户。

目前,全省贫困地区共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基本形成,就业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提升,转移贫困劳动力304万人。

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增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新局面。

百万群众搬出一片新天地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五个一批”和“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云南省近年来闯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径。目前,全省共建设集中安置区2832个,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24.5万套,99.6万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取得明显成效。

“十三五”期间,云南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占全国总规模的十分之一,居全国第三位。省委、省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书记、省长亲自安排部署,实施了4个方面18项重点举措,各级各部门合力推动落实。通过推行EPC工程总承包制、严控资金管理、建立倒逼机制、“网格化”督导机制等,在全国率先建立“双点长”制度,万人以上大型安置点实施挂牌督战;在全国率先研究配套易地扶贫搬迁“一意见两方案”,强化社会治理与教育培训,帮助群众快适应、快融入。

为推动“稳得住”的后续扶持工作,云南出台工作方案,提出40条“稳得住”保障措施;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7家省级责任部门协同作战、靶向施策,巩固提升搬迁成效;在对搬迁群众实施奖免补贴的基础上,从2019年至2023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合计2.5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一批工作成效突出的安置点进行奖补;持续加大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劳动力培训、安置区就业等工作,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55.79万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户均1.95人就业,全省搬迁群众中无“零”就业家庭。

聚焦难点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省把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资源和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聚集倾斜,集中优势兵力打硬仗。

全面落实迪庆怒江“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制定“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帮扶行动计划,投入344亿元实施能力素质、劳务输出、安居工程、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极大地改变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2015年至2019年,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由250.3万人下降到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13%下降到3.52%。

针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大都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实际情况,云南省坚持先难后易、先行攻坚,一族一策、一族一帮,创新实践“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推动“直过民族”聚居区实现社会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千年跨越”。今年初,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正式宣布实现整族脱贫,目前,傈僳族、怒族已达到整体脱贫标准。

合力攻坚构建大扶贫格局

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53家中央单位帮扶73个贫困县,选派827名干部驻点帮扶,投入帮扶资金31亿元;上海、广东倾情倾力、出资派人、帮智帮技,覆盖88个贫困县,投入资金189亿元,派出援滇干部566名,支援教育、医疗人才3155名。

山海共筑脱贫路。围绕东西部扶贫协作新要求,以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为重点,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我省与上海、广东两省市心连心、手拉手,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全方位开展扶贫协作,推动沪滇、粤滇扶贫协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海市、广东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要求、云南所需、沪粤所能”的原则,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对云南88个贫困县全面结对帮扶。

今年以来,东西部扶贫协作双方坚持两地“一盘棋”、拧成“一股绳”,一手抓联合抗疫,一手抓扶贫协作,努力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扶贫协作工作的影响,确保协作不断线、保障不断线、项目不断线。截至6月30日,已到位帮扶资金46.5亿元,其中上海市36.53亿元、广东省9.97亿元,分别比计划增长7.3%和42.2%;计划实施帮扶项目1377个,已启动实施1322个,启动率96%。

脱贫是云岭大地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今年年底,云南各族人民将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以奋斗续写壮丽篇章

获奖代表讲述立足本职、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勇拼搏的故事

今年以来,在脱贫攻坚伟大征程中,我省持续涌现出一大批攻坚克难、创新实干、成绩显著的先进集体和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心系群众的先进个人。10月15日举行的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获奖代表讲述了他们立足本职、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勇拼搏的故事。


初心呼唤担当使命催人奋进

“永葆奋斗姿态,不负初心使命。十年来,我走遍了禄劝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走得最光荣而自豪、最坚定而充实的是脱贫攻坚5年这一段路程。”作为扶贫先进工作者代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县长李开德的讲述激情洋溢。

李开德作报告。

禄劝县农村危房量大面广,而且很多少数民族村子绝大部分都是“土坯房”“木垛房”“石板房”,十分破旧。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李开德带领大家下大力气全面消除农村危房。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一户一策”“一房一方案”,尽可能保留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禄劝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充分肯定,危房改造更是深得民心。苗族同胞潘学昆逢人就讲:“我家盖房子,县长来3次,住上新房子,咱苗家人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禄劝,变化天翻地覆,彝山苗岭到处可以看到幸福美好的景象。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李开德心中百感交集:“有幸经历脱贫攻坚伟大变革,参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见证脱贫攻坚伟大成就,是新时代给了我们机遇,是党和人民的事业给了我们平台。”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初心使命,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吴志宏生前是红河州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红河县三村乡党委副书记兼补干村委会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2019年11月8日,吴志宏因病去世,离开了他所挚爱的工作岗位。在红河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如方几度哽咽的讲述中,大家重温了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代表吴志宏壮丽的扶贫故事。

张如方作报告。

吴志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更是心系农村,工作27年间,他4次到基层挂职任职,5年多的时间工作在乡村。他所在的州志办老同志多、女同志多,组织安排下乡时,吴志宏总是第一个报名。大家知道他家里的困难也不少,就劝他:“你已经去过了,这次就不用报名了。”他反而宽慰大家:“我们都是组织的人,组织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应当去哪里。”

吴志宏(前左)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情况。

在同事的眼里,吴志宏总是很忙。他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熬更守夜。在驻村扶贫工作一线,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产业,种植花椒、辣椒、茶叶,养殖牛蛙,全乡20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此摘掉贫困帽子;他带领扶贫干部们翻山越岭寻找水源,解决了南哈上中下寨700余名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他“跑断腿,磨破嘴”,到群众家中做危房改造宣传动员工作,让三村乡709户近3000名贫困群众搬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如今,三村乡已如期脱贫出列。吴志宏胸怀大爱、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精神也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间,激励着大家奋勇前行。


致富不忘党恩勇担社会责任

从致富能手到脱贫领路人,扶贫好村官代表农宁安的讲述令人感慨。

富宁县木杠村是中越边境线上的一个多民族村,2013年,作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农宁安被选举为村党委书记。“作为一名党员,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这样走出去才敢说自己是木杠村的人。”农宁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农宁安作报告。

几年来,农宁安带着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找路子、跑项目,引进了生猪和肉牛养殖企业,200多户村民加入养殖合作社。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探索出了“甘蔗上山、水果下田”的模式,带着村民种植了1200亩甘蔗,1100亩樱桃、百香果等水果,并把甘蔗渣等“变废为宝”种植食用菌,做成了循环产业,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在危房改造推进中,一些农户不理解、不支持。农宁安带着村干部们一次次地进村入户,跟群众拉家常、讲政策。去的次数多了,群众深入了解了政策,配合度也就高了。2019年,木杠村所有农户全部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今年4月,木杠村高质量通过了第三方评估检查。

“脱贫出列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将继续努力,带领全体村民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前进。”农宁安说。

“一个人的富裕,只能暂时改变一个家庭的现状,而一群人的富裕,才能真正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这是扶贫先进典型代表、云南彝人农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乡亲互助山窝蛋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李诗怡长期坚守的信念。

李诗怡作报告。

“罗么苴”在彝语里是石头窝子的意思,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乡亲们的收入来源主要靠传统的种植养殖。2011年,立足在浙江温州6年的工作经历和经验,李诗怡回乡带领罗么苴村群众开展特色山窝鸡养殖。

9年来,李诗怡一心一意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将小鸡蛋做成了大产业。李诗怡所经营的云南彝人农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累计带动贫困户4000余户,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累计实现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农村的土地孕育了我、成就了我。”对李诗怡而言,和乡亲们一起不断开创脱贫致富新天地,让更多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是她不断追求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


挥洒汗水战贫困携手奋进筑小康

“看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这是怒江老百姓对怒江深度贫困总结出来的四句话,也是四年前珠海援滇干部初到怒江时的第一印象……”来自广东珠海的援滇干部王栋以“江海情,携手行”为主题所讲述的粤滇扶贫故事令人动容。

王栋作报告。

肩负沉甸甸的责任和重担,4年来, 430多名珠海干部和技术人员,带着13.6亿元帮扶资金来到怒江,在产业、医疗、教育、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等各条战线上真情帮扶。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告别深度贫困,4年来,珠海先后选派了163名优秀教师到怒江支教。今年怒江民族中学“珠海班”50名学生高考成绩优异,全班平均分达600分,一本上线率达100%,创怒江有史以来的最好纪录。

为彻底改善怒江落后的医疗条件,4年来,珠海先后派出206名医务人员到怒江支医,“背篓医生”管延萍便是其中的一位。她主动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自愿到条件艰苦的贡山县丙中洛镇工作。原本半年的帮扶期结束后,她又主动申请延长3年。她坚持“送医进山”达300多次,足迹遍及丙中洛高山峡谷间的46个村组,且整整走了4轮。丙中洛四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熟悉她、喜欢她、敬重她,亲切称她为“背篓医生”,中宣部授予她“最美支边人”称号。

▲在云南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管延萍(左)与同事走在进村的山路上。新华社记者 张加扬 摄

始终秉持“怒江所需,珠海所能”的工作思路,珠海与怒江人民一道向深度贫困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冲锋,“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协助怒江近2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

“‘江海情,携手行’,短短的六个字背后,凝结着怒江与珠海人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结下的深厚情谊。如今,怒江与珠海人‘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我们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坚决完成决战脱贫攻坚任务,坚持东西部协作大战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并进,阔步向前。”粤滇协作代表、广东省援滇干部的发言掷地有声。

“一段援滇路,一生云南情。”沪滇扶贫协作代表、上海援滇干部、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委常委、副县长王良华在讲述中表达了深深的云南情结。

王良华作报告。

两年前,王良华接过上海帮扶云南的接力棒,来到楚雄州牟定县。面对贫困户黝黑的面孔、深深的皱纹和期待的眼神,他不禁自问:我来帮什么、还能做什么、走后又留下什么?王良华暗下决心:要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漂浮,并立下“入滇就是奉献、起步就是冲刺、参战就是决战”的援滇誓言。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基于这一分析,王良华根据当地的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布点补短、连线为链、成片造园”的三步曲帮扶模式。两年多来,先后在牟定实施109个沪滇项目,建成36个光伏扶贫电站,发展芦笋、中药材、软籽石榴等产业基地2万亩,培育食用菌、生猪、李子3条产业链,启动建设6000多亩的沪滇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随着一个个帮扶项目的落地,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活水源泉,也带动全县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产业”的目标。

为了帮助干部群众转变观念,王良华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和自己引领”三条路径,先后选送145名干部到上海学习培训或挂职锻炼,把133名贫困学生送到上海职业学院学习深造;邀请长三角地区10多名教授送教上门,并成立了乡村振兴工作室;协调上海60多名医疗专家、骨干教师到牟定开展面对面指导、点对点帮扶。

唯有苦干实干,方可实现跨越。如今的牟定,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

“一段援滇路、一生云南情。这是我的扶贫感悟,更是上海11批400多名援滇干部的共同心声,我们直接服务云南可能一生只有一次,但关注云南、祝福云南我们会一生一世!”回首援滇路,王良华深情地说。

来源: 云报客户端

 
上一篇:上半年云南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下一篇:【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产业篇】多元产业“拔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