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当前位置:首页>>民族新闻 >
楚雄州丨南华县:打造彝族特色村寨 促进民族团结花盛开
发表时间:2020-10-19     阅读次数:     字体:【

新时代民族网讯 (民族时报记者陈明海 通讯员者美春)在滇西高原深山处的南华县龙川镇小岔河村,是一个民族特色浓郁、全村群众水乳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彝族村寨,是川滇旅游线路上各民族交住交流交融的重要驿站和南华旅游产业一颗璀璨的明球,是绚丽的彝家风情画卷。

小岔河村位于南华、姚安、牟定三县交界处,距南华县城13公里。2006年,南华县委政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带建设为契机,举全县之力,利用彝族原生态群落聚居山谷的资源优势,整合项目建成咪依噜风情谷,小岔河村成为了咪依噜风情谷的主体核心区域。全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50户226人,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9%。小岔河村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民居建筑、彝族语言、服饰、饮食、传统习俗、歌舞乐曲保留完整、底蕴丰厚,民俗民风保存完好,交通便利,南(华)至永(仁)二级公路贯穿而过,四周青山环绕,溪流潺潺,阡陌纵横,寨旁古树参天,海拔2400米,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整个村寨依山傍水,在青山环抱之中。小岔河村保留着传统奔放的“左脚舞”、 动人的原生态山歌、热情的“拦门酒”、 古朴的喇叭迎宾调、刺绣服饰、传统的风味菜、清醇的“羊角酒”、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岔河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探索以“山、水、田、林、园”相结合的“乡村特色十旅游”发展新模式,着力在生态建设上示范引领,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景观,引领农村农业产业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党建实、百姓富、产业强、生态美”,使该村变身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小岔河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关心关怀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村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讲话重要精神,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线,以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为载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始终坚持以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各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凝聚民族团结情,共筑全面小康梦,不断打造和提升改造,不断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着力打造岔河“民居安全、环境整洁、特色突出、设施配套、生态文明”的现代农村,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特色风貌打造工作,努力使该村建成为滇西旅游大通道上展示中国彝乡、野生菌文化、生态环境和人文风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强基础提质量,景区环境换新颜

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注重体现彝族民居风格,通过图腾、彝族绘画、彝族文字、标语刷写和墙面彩绘等,融入彝族文化元素提升整体建筑风貌,使整个景区充满了彝族文化特色。同时,优化人居环境。抓好以民居改造,畜厩搬迁,停车场、垃圾池、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村庄道路硬化、改厕改灶、绿化美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宣传并营造共建共享人居环境提升的良好氛围,使咪依噜风情谷景区更加美丽、宜居。


抓党建促提升,乡村旅游促发展

在县文化和旅游局关心支持下,把“将岔河村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列为2020年“3100基层党建品牌工程”创建目标,以“旅游革命”和“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为契机,围绕创建品牌,明确创建责任,精心制定工作流程,把创建活动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相结合,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相结合,在培育品牌、争创品牌、叫响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坚持部门联动,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培强富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真正实现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使基层党建品牌工程真正成为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民心工程”。


组织引领,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为统领,整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等项目,建成了旅游设施配套、彝族民居特色突出、人居环境优美的塑木彝族特色民居小镇,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项目支撑,产业富民“换穷业”

把集中安置点10幢房屋的一层统一打包招商经营旅游服务业,用于商业开发,建成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民俗展示、商品交易为一体的商业营运中心,把招商引资政策与对贫困户的帮扶相挂钩,负责整体运营的企业聘用入住贫困户解决10名劳动力参与务工,在加快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搬迁到这里的贫困户通过打工或发展产业来确保稳定收入,切实解决了搬迁后贫困户的生活问题。同时,采取“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将10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南华县岔河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对岔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0幢房屋的一层用房,通过招商的方式引进南华县咪依噜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承建后开发经营旅游服务业,由合作社与企业投资合作产生收益的模式,为龙川镇184户建档立卡户每年实现户均增收342元。


抓乡村环境整治,实现“乡村美”

持续抓好沿线村庄“七改三清、增绿拆违”等重点工作和路域环境优化整治。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组织实施村庄入口装饰护栏、景观挡墙以及入村道路、公厕、木楞房、停车场、预留用地、树木等绿化景观节点工程,改造庭院景观5户,新增照明路灯30盏,改造农户厕所1座,新建移动式塑木垃圾收集房1座,新增塑木垃圾分类收集箱35个,新建丫口村混凝土嵌鹅卵石排水沟和6户农户生活污水收集排放沟渠以及污水处理池,制作了村庄标识、标牌、指示警示牌和墙面彩绘、标语,建成了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的少数民族民居。


实施文化乐民,同结“彝家情”

结合岔河村属于彝族原生态自然村落的实际,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规划,注重承受能力和突出基本元素相结合,注意保留沿线景观和村庄原始风貌,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在“咪依噜风情谷”内精心建成塑木彝族特色民居10幢20户,辐射带动改造装饰景区内公路沿线民居200户,种植绿化植物4万株。同时,组织实施沿线景观提升改造、庭院景观改造、绿化亮化、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引导沿线形成连续协调的整体风貌特色,构建整洁协调、具有彝乡特色的景观廊道,形成交通干线沿线城乡风貌示范带。


培产业,助力群众迈上“致富路”

岔河村充分依托资源及区位优势,以传统佳肴、餐饮服务、特色民居、宗教习俗、彝族乐器、民族歌舞、野生菌等彝族风情,精心打造民族文化独特的“咪依噜风情谷”,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逐步改善水、电、路、停车场、旅游厕所、餐饮接待、民居装饰、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成了水车、水体景观、姑娘房、垛木房等一批旅游景点,美化了“咪依噜风情谷”环境,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为景区综合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扶持发展旅游观光种植业、原生态养殖业和特色经济林果,种植樱桃、冬桃、刺头菜、时鲜蔬菜,养殖无公害黑山羊、土鸡、生猪,开发野生菌等生态美食,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拓宽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群众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融生态、民族风情、自然风光为一体的乡村游旅游景点。农家乐“彝人客栈”, 2019年经营纯收入126万元,接待乡村旅游32000多人次;农家乐“年猪饭”,2019年经营农家乐纯收入180万元,接待乡村旅游45000多人次。


2014年,小岔河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6年10月,通过整合实施引进节能环保新型木塑产品、民族团结示范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整治、乡村旅游发展等项目,打造“民居特点鲜明、彝族文化突出、人居环境优美、增收路子看好”的小岔河塑木小镇;2019年,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20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电影《通天长老》《大峡谷》摄制组来这里拍过片段,留下了许多岔河风光;香港凤凰电视台在这里摄制《新娘出嫁》的全部场面;中央电视台在这里摄制《火的民族》;日本东京电视台到这里作“稻田文化”现场直播;曾先后有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瑞典、丹麦、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游客慕名前来旅游观光、交流文化、体验彝家风情,有力促进了小岔河村乡村产业、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


 
上一篇:民族团结谱新篇丨武定县插甸镇老木坝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纪实
下一篇:大理州丨南涧县:亦可妈库苗寨群众的美好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