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2014年国庆节前夕,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表彰的各民族模范集体和个人代表,在北京度过了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他们共同深情回顾革命先烈为缔造新中国建立的历史功勋;在水立方、鸟巢,他们为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欢欣鼓舞;在国庆游园会上,他们与首都各界群众共同为伟大祖国母亲献上优美的歌舞,曲终之时,各民族兄弟姐妹高声欢呼:“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这在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史上是第一次。
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党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物质力量的运用强一些,精神力量的运用弱一些。究其原因,就是一部分干部错误地认为,只要把发展搞上去了,思想认识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客观地看,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是我们同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问题上斗争的前哨战,这场斗争依然尖锐复杂。这块思想阵地,如果我们不用正确思想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因此,归根到底,是要把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这一战略任务,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党的十八大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精辟概括。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24个字概括,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更深刻表征着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内涵,这是我们建设各民族精神家园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炼、阐发、弘扬,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文化养分。
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这一战略任务,关键是要抓住文化认同这个“牛鼻子”。要认识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还要认识到,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不相悖。
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这一战略任务,要抓好青少年这个重要群体。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各民族都要培养孩子们树立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不要让孩子们只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这件事一定要大张旗鼓地做起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这一战略任务,要大力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做,对本民族历史坚持正确的观点,不能本末倒置。少数民族文化抵抗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讲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关系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宣示了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深刻理解,更要在工作中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件管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做好,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的强大正能量。
(来源: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主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